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遵义新闻 > 正文

茶博会|湄潭茶事丨贵州现代茶业元勋功臣李联标

2020年05月30日   来源:遵义网    

◎ 文川木

李联标,中国著名茶叶专家,中国近代茶叶科学奠基人。原名李子丰,1911年7月14日生于江苏省六合县,1935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供职于原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他毕生事茶,为中国茶叶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期间,在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仍孜孜以求,进行茶叶科研与教学工作,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困难中坚持工作学习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李联标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辗转于福建福安、河南开封、四川成都,直至1939年受命来到贵州湄潭,筹办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简称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到1944年离开湄潭去美国进修前,先后担任技士、技术室主任,刘淦芝离职后代理场长。

那时的湄潭,虽然偏居西南一隅,远离战火纷扰,是战时难得的安谧之地。然而,随着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和浙江大学、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武汉头等测候所、农林部中央畜牧实验所川黔湘鄂四省边区兽疫防治总站的迁入,加上从抗日前线受伤的千余名官兵陆续迁入疗养,顿时使小小县城人口剧增,市场物价不断上涨,钞票一直贬值,以至于湄潭实验茶场不得不采取“以米代薪”的方式发放员工工资,规定每人每月发米2市斗,5岁以下小孩发1斗。

当时,李联标一家五口人居住在简陋的义泉万寿宫里,有一名小孩还不满五岁,按规定全家只能领大米9斗(不满五岁的小孩只能领1斗)。 即使这样,仍然还要应对不断飞涨的物价,生活之拮据便可想而知。

繁重琐碎的工作,清苦拮据的生活,让李联标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就患上了胃病,吃不下硬饭,常常是一碗面条就算是一顿午餐。就是在这样身体欠安的境况下,他不但白天坚持工作,晚上还要忍着胃痛,学习到深夜。

建设全国茶树品种园

1939年秋天,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李联标参与了筹建工作,并担任技术室主任。当时,他就拟定“全国茶树品种征集与鉴定”研究项目,力主建设“全国茶树品种园”。他说,建设“全国茶树品种园”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征集全国茶树品种,通过栽培、加工、研究,从中培育、选育出优良的茶树品种。

经过筹划,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最终决定在场部义泉万寿宫东侧、湄水河东岸边的桐子坡建立“全国茶树品种园”。只要是能够联系得到的地方,李联标都想方设法将当地的茶树种子征集到此,使之在品种园里“繁衍生息”。通过他的努力,先后在全国13个省235个县征集茶树品种197种,在实验茶场育苗定植133种。这是国内当时茶树品种资源最多的一个品种园。

同时,他还主持了23项茶树育种与栽培试验,引进云南大叶茶在湄潭种植,并在义泉万寿宫里的桐油灯下写成《茶树育种问题之研究》论文,成为中国近代最早提出茶树品种征集鉴定与茶分类的理论研究文献之一。期间,还与徐国桢共同完成了研究成果《云南大叶茶引植湄潭之适应性观察》。

新中国成立后,带着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基因的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能够培育出419、502、601、701等多个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都是因为李联标先生在当时打下了茶树品种研究选育这个基础。

确证中国西南茶树原产地

当时贵州的交通十分不便、生活极端困难。1941年,李联标先生自带行李,步行前往湄潭、凤冈、务川、德江四县的深山老岭间,开展地方茶树品种调查。

在务川县老鹰山岩上,他首次发现了中国野生乔木型大茶树,把驻印英军勃鲁士少校宣布的在印度阿萨姆皮珊新福区发现的野生茶树所引起的茶树原产地争论问题,又掀起了辩论高潮。

他根据植物演化历史与古地理、古气候的研究成果,以及茶树原始型形态、生化、细胞学特征,列举了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和继他之后中国茶叶工作者与茶农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的原始森林中发现的许多乔木型野生大茶树,进一步驳斥了英国人勃鲁士、荷兰人司徒博士、美国人威廉乌克斯等所谓权威人士指出的其所谓“茶叶非中国原产”结论的根本性错误。

他还以印度阿萨姆的地理位置和物种在地理上的分布规律,充分论证了茶树应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并强调茶树野生资源不可能由印度阿萨姆逆流而上分布到中国境内,从而否认了原产印度和其他地方的茶树原产地二元论、多元论的论点,进一步确证了茶树原产地为中国。

李联标据此整理出的黔北四县10个地方茶树品种在茶区农家推广后,部分品种衍生演变至今,仍然种植在黔北的土地上。

最为珍贵的是,李联标在湄潭工作时,于1940年采集制作的务川大树茶标本和1941年采集制作的湄潭随阳山茶叶标本,至今还保存在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内,成为重要的馆藏文物之一。

执教湄潭实用职业学校

李联标还倡导职业教育,并致力于振兴实业。他在湄潭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工作期间,正值日寇铁蹄践踏中国大地之际,华夏半壁江山沦陷。他深知,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国家命运,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因此他在从事茶叶科研生产的同时,决心为振兴中华培养人才。为此,他担任了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第一期茶科班主任,为湄潭、贵州乃至中国茶叶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

他教育学生:“应当立大志,做大事,不要当大官,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他上课时,那瘦瘦的身板站得笔直挺拔,显得特别精神,也特别严肃,讲起话来更是铿锵有力,讲课的风格也犹如是在演讲。

他深受学生爱戴,师生之间感情甚笃,但对学生的要求却是特别严格,这在当时是出了名的。他说,不要以为我们没有正式的课本,我们的讲义教材也不是随便编的,都是与茶叶有关的各方面基础知识,如果不学好和掌握好,将来是干不好茶叶工作的。

在给湄潭实用职业学校上第一节课时,他就严格要求学生不许抽烟。他说,一是因为抽烟对人体有害;二是抽烟会影响人的嗅觉和味觉。而学茶和从事茶叶工作,需要通过审评来辨别茶的好坏,如果嗅觉、味觉不灵敏,就不能很好地辨别茶的香气和滋味,更谈不上辨别茶的好坏。为此,学校也对学生抽烟问题作出了严厉的禁止规定,即使有个别家境条件优越的学生在背后偷偷抽吸,一经发现就会被要求强行戒掉。

由于李联标在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使学生很难得毕业。当时,有个茶叶班,刚入学时有40多名学生,到毕业时就只剩下28名了。

李联标不但注重学生的学业,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以身作则,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在湄江河这个天然的游泳池里,学校简陋的乒乓球台边,乃至自制的篮球架下,都曾有他活跃的身影。

对湄潭时光的深深眷恋

李联标离开湄潭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几十年后,仍对湄潭怀有深深的眷恋。1984年,73岁的他和夫人再次应邀来到湄潭,出席了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建所45周年庆祝活动和学术报告会,并作学术报告。

再次莅临湄潭期间,李联标向大家回忆起当时在湄潭工作的情景,参观了当年他倡导种植的全国茶树品种园,眷眷深情,溢于言表。遗憾的是,回到杭州不到半年,李联标先生就因病远离了人间,与湄潭人民再也无缘相见。

这就是李联标,湄潭现代茶业的元勋功臣,为湄潭、贵州乃至中国茶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故事。为了怀念李联标先生,湄潭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里的茶圣亭、湄潭阳春白雪茶业公司的茶文化长廊还分别给他塑了像,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纪念馆里专门为他设立了展厅,恢复了他的居所原貌。

(来源:湄潭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朱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