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遵义新闻 > 正文

“葡萄之乡”隆兴镇:产业革命突重围

2020年06月04日   来源:遵义网    

产品销售:淋滩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淋滩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 联系人:刘光尤 13885201096
产品销售:习水神授酒业 联系人:雷平 15985048596
村民在隆兴镇新光村葡萄基地劳作 (王鸿 摄)
隆兴镇永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王鸿 摄)
淋滩渡口 (资料图片)
隆兴镇新光村葡萄基地一景 (王鸿 摄)

淋滩红糖在首届遵义城市生活节中热销 (王鸿 摄)
  本报记者 周俊南 袁航 杜贵荣 赵婧耘

  位于赤水河畔的习水县隆兴镇,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海拔落差数百米。

  没有坝区发展规模农业,没有工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隆兴的脱贫攻坚,犹如当年的四渡赤水,艰难重重。

  面对贫困,隆兴镇始终把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突出重围,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2017年,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95户5629人全部清零;2019年,隆兴镇党委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

  “葡萄沟”里绿意浓

  近日,记者行走在隆兴镇绿意盎然的山野间。

  雨后的天空澄澈透亮,空气里混合着泥土的芬芳,眼下正值葡萄生长的黄金季节,在新光村的葡萄园里,精心培育的千亩葡萄株形优美,枝繁叶茂,长势喜人,一排排的塑料大棚银光闪闪,棚内人影晃动,修剪着枝丫,一派繁忙景象。

  “隆兴葡萄”皮薄肉嫩、粒大味美、远近闻名,素有“葡萄之乡”美誉的隆兴镇,其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宜种植葡萄。据镇长穆俊飞介绍,近年来,隆兴镇在原有水晶葡萄种植基础上进行了品种改良,并采用避雨式栽培技术,引进种植赤霞珠、波尔多瓦、巨玫瑰等多个品种的精品葡萄,不仅改变了以往品种单一的现状,更有效延长了葡萄的采摘、保鲜时间,果农效益显著增加。2019年,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8000亩,挂果6500亩,亩产3000余斤,总产值达4875万元。

  雷平是隆兴镇一名返乡农民工,在看到镇里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后,他便与朋友一同开垦荒山,流转土地,打造基地,种植葡萄,并于2014年成立贵州神授酒业有限公司,与果农形成了“公司+农户”的合作关系,引进了葡萄酒酿造生产设备,聘请了专业酿酒师,建立起葡萄酒加工厂,从葡萄种植、采收到葡萄酒酿造、窖藏,再到品牌打造和葡萄酒文化的拓展,不断加快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如今,雷平已发展葡萄基地300余亩,培育种植葡萄品种6类,其酒庄葡萄酒产业在返乡农民再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带动周边群众实现了增收。

  随着葡萄产业影响力的日渐扩大,隆兴乘势而上,积极谋划发展乡村旅游产业。2017年,隆兴镇以葡萄为“媒”,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生态旅游葡萄文化节,推动“产业+旅游”的深度挖掘,致力打造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建设葡萄基地周边的基础设施,随着水电路、木栈道、长廊、亭子等设施配套完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不少游客结伴而来,体验采摘乐趣,品尝农家美食。已经成功举办三届的生态旅游葡萄文化节,成为隆兴一张亮丽的名片。

  “一村一品”尽芳菲

  面对“田不成方,地不成块”的地理环境限制,隆兴镇依托山地优势念好“山字经”,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进行差异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发展种植有机红粱8700亩、葡萄8000亩、甘蔗900余亩、仙人掌800余亩、猕猴桃1228亩、花椒5700亩,2019年实现综合产值近9000万元。

  同时,隆兴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旅一体化发展,以“农旅一体”“红旅一体”作为全镇的经济建设依托,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的指导,大力挖掘发展红色文化、农旅文化,不断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走出了一条山地特色农业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如今,淋滩村的甘蔗、滨江村的仙人掌、龙溪村的猕猴桃、陶罐村的脆红李、新光村的葡萄花椒、永胜村的沃柑和柑甜村的有机红粱都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隆兴的土地里正不断生长出新的希望与惊喜,田间地头的农民正享受着产业日新月异发展所结下的丰硕成果,产业兴旺、筑梦小康的图景渐次铺展……

  时值初夏,滨江村特色产业仙人掌已然成熟,一个个鲜绿的“手掌”在光秃秃的荒坡上昂扬生长。

  曾经的滨江村土地贫瘠,种什么都难成气候,唯有仙人掌,扎根在石缝中,以顽强的生命力向阳生长,为荒坡披上绿衣。

  “仙人掌在我们村里历史悠久,滨江村日照充足、气温高,土地多为沙质土壤,虽然贫瘠却很适合耐旱性植物仙人掌生长,目前我们已经开发出仙人掌面条、仙人掌保健品、仙人掌饼干等10余种产品。”滨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拥跃介绍道,自2015年以来,滨江村通过土地流转对仙人掌进行了规模化种植,并采取“产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股份把贫困群众联结到农业产业发展中来,成立了仙人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村民进行仙人掌种植,助推产业发展。还成立红四渡仙人掌产业有限公司,建立起种植、研发、生产、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有了“产供销”等方面一条龙的服务,彻底打消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村民种植仙人掌积极性高涨,全村精准贫困户、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加入到种植仙人掌的大潮中。

  滨江村还借助习水农特产品推介会契机,将仙人掌带进市场,带入正轨。今年,习水仙人掌成功申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如今,走进滨江村,随处可见仙人掌元素的基础设施,说起今天的好日子,当地人脸上露出了笑容。

  “我们通过不断探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目前已初现雏形。”穆俊飞告诉记者,无论是葡萄产业还是淋滩村红糖产业、滨江村仙人掌产业都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抓,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

  “红绿”相映,甜美淋滩

  赤水河畔,“红绿”掩映着淋滩村。“红”是淋滩厚重的红色文化,“绿”是淋滩的生态和产业。

  自2016年初遵义日报社挂帮习水县隆兴镇淋滩村至今,已有5个年头,选派两任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作为第一任第一书记,也作为遵义日报社的一名记者,我见证了淋滩村这些年的发展变化。

  “红色”淋滩

  2016年4月,我到淋滩驻村时,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正好建成通车,公路穿村而过,打通了村里的交通瓶颈,村里和外界联系便捷起来,但除此之外,村里通组路仍是连摩托车都难通行的毛路。

  尽管基础设施落后,但淋滩的红色文化历史底蕴却非常深厚。在淋滩村老街附近的赤水河畔,立有一块刻有“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二、四渡,淋滩渡口”字样的纪念碑,记载着红军长征经过淋滩村的一段红色历史。

  1935年2月,红军之所以选择淋滩为渡口,除了军事原因外,也和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关。一到冬季,淋滩一带的水位就会下降许多,河床变窄,更容易搭建浮桥。

  当年,红军长征离开贵州后,许多流落在赤水河两岸川黔边区一带的红军伤病员,遭到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的杀害。当时,淋滩人刘纯武(时任赤水县第七区区长)闻讯立即以治安为由,布告管内各地,严禁杀害红军,警告杀人偿命,并着手收留红军伤病员。就这样,远近的红军伤病员先后来到淋滩,前前后后有上百人,这些人都集中安排在刘纯武家老房子内,刘纯武不但供给他们食宿,还请人帮他们疗伤。

  1938年5月,四川古蔺地下党特支书记熊少阳等人,在掌握绝对可靠的情况后,召集留在淋滩的红军党员刘清华、刘仁方、赖普根、杨泰山、宋加通开会,宣布恢复和接上组织关系,成立中共地下党淋滩红军支部。

  支部联络点就在宋加通家中。当时,淋滩红军支部的主要任务是保存有生力量,随时听候组织召唤。1949年秋,组织任命淋滩红军支部书记宋加通为隆兴区公安队长,参加剿匪,并将淋滩仓库里的50余万斤粮食保护下来。解放后,宋加通先后在原土城区政府、土城区医院、元厚区政府工作,于1992年病故于淋滩。

  如今,在淋滩驿站左侧的一栋老民宅,就是当年地下党支部遗址。2018年7月,这里已被贵州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加通的小儿子宋光平至今仍住在这栋民宅里。近日,遵义日报社党委组织党员代表到淋滩村开展党建及脱贫攻坚采访活动,我也随组织来到淋滩地下党支部旧址,再次倾听宋光平讲述父辈的革命故事,感受颇多。

  这些年,淋滩村党总支为传承红色文化,坚持不懈搜集整理这段红色文化历史素材,令人欣慰的是,该村找到了淋滩地下支部成立的会议纪要,进一步佐证了淋滩地下党支部成立的真实历史。

  “绿色”淋滩

  脱贫攻坚工作,产业发展是关键,初到淋滩时,村民们仍然延续着传统农作物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极低,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脱贫攻坚任务重。

  不过,除了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外,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种植有甘蔗,一到年底,村民们将甘蔗榨汁,用土灶熬制红糖出售,以补贴家用。

  在走访中,我了解到淋滩的甘蔗种植竟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饥荒年代,不少村民靠吃甘蔗熬了过来。

  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时,几十名红军伤员流落在川黔边境,一路辗转到达淋滩村,见红军们伤病缠身,饥寒交迫,当地村民在淋滩地下党支部的组织下,收留医治伤员,砍下自家的甘蔗熬制红糖,还拿出家中珍藏的鸡蛋,为红军们补充营养。经过淋滩村民的精心呵护,部分红军伤员痊愈赶上了大部队。此后,村民们将红糖称作“红军糖”。淋滩红糖不光承载了那一段红色革命历史,更承载了一段军民鱼水深情。

  虽然种甘蔗经济效益比传统农作物高,但零星的甘蔗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加上交通不便,赶趟集就要走30里山路,村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并不高。过去,不少村民像贫困户倪升平一样减少了甘蔗种植,多种了些玉米维持生计。

  2015年,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修通,在外打工的淋滩年轻人看准了红糖产业的出路,纷纷回村种植甘蔗、熬制红糖,将原来200至300元一吨的甘蔗价格提高到2018年的800至1000元一吨,把原来几元一斤的手工红糖价格提升到15到25元不等,实实在在帮助了农民增收致富。

  如何调整产业,让传统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是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组一直思考的问题。2016年,遵义日报社党委班子成员到淋滩调研,支持淋滩村将红糖产业作为一个富民产业来发展。随后,镇村组织考察组赶赴黔西南州望谟县考察,并引进了优质甘蔗,建起了甘蔗示范种植基地,逐渐引导村民发展红糖产业。2018年,遵义日报社派驻的第二任第一书记徐刚到淋滩村,积极联系电商平台,拓展红糖销路。

  到2019年底,淋滩村有近400户村民种植甘蔗。据统计,目前淋滩村甘蔗面积已由2016年的二三百亩发展到900亩,年产量达4500余吨,能熬制红糖近450多吨,仅销售甘蔗、红糖,淋滩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惠及1400余人。

  2018年,淋滩村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成功摘掉贫困帽子。

  在驻村帮扶干部、村支两委干部的努力下,淋滩村民摆脱了贫困,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今天,勤劳质朴的淋滩人种植甘蔗时还保持着人工杀虫、除草,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淋滩村民真心发展绿色甘蔗、古法手工熬糖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除此之外,老红军宋加通从江西老家带回一株幼小的柚子树,在淋滩生根发芽,培植出了今天淋滩大片大片的柚子林。据不完全统计,淋滩现有数千株柚子树,绿油油的柚子树扎根在红色的土地上,当地人将淋滩柚子树称为“红军柚”,更加丰富了“红绿”淋滩的内涵。

  (记者 杜贵荣)


  采访札记

  心中有群众

  前行有力量

  在隆兴镇的采访中,镇村党员干部对群众冷暖的牵挂,令记者印象深刻。

  受疫情及经济形势影响,原来以外出务工收入为支撑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面临着就业困境。保就业、保民生,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成为摆在乡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对此,隆兴镇积极开展走访排查,及时了解外出务工人员动向,积极联系习水县在厦门、苏州、昆明、温州等10座城市设立的工作站,为外出务工人员寻找岗位;成立“隆兴镇外出务工就业服务中心”和8个村居“就业工作服务站”,与县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合作;成立镇村两级就业互助协会,鼓励劳务经纪人、致富能人带动就业。到目前为止,该镇5087户11780个劳动力,有7525人实现了稳定就业,户均达到1.5人。

  隆兴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建说,他在处理涉及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家庭纠纷、邻里纠纷中,感到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除了保就业以外,还要更多地予以人文关怀、心理关怀,才能最终实现融得进、稳得住……

  青杠坡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锅桩阻击战遗址,烈士纪念碑下,无名烈士枕青山长眠;如今,镇村干部为解民忧、纾民困而砥砺前行。

  时代在变迁,永远不变的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初心和情怀。 (周俊南 袁航 杜贵荣 赵婧耘)


(责任编辑:朱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泓碧水绕城郭
下一篇:强化法治思维 建设法治政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