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遵义新闻 > 正文

奔向幸福新生活

——新蒲新区松源社区安置点搬迁群众生活扫描

2020年07月03日   来源:遵义网    

       白鹭湖边上,栋栋楼房依次排列,砖红色的墙面,白色的窗户,四点半之家、健身室、图书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临近遵义市第四十二中学、新蒲新区第二小学……

  这里是遵义市唯一一个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蒲新区新中街道松源社区,共安置来自务川、桐梓、仁怀及新蒲的300余户1300余人。

  从2017年6月30日,首批来自务川的搬迁群众安家落户于此算起,不知不觉间已有3年的时间。如今,他们各自的新生活如何?是否按照既定目标,向着小康与幸福奔去?

  6月底,记者走进这个安置点,听听搬迁群众怎么说。

  蛹动

  前有大坡,后有悬崖,隔山能喊话,见面走大半天。这是对居住在山区里的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今年已70岁的吴孝举原来住在新蒲新区永乐镇工农村,那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家里虽有十多亩土地,但由于土地贫脊,一年苦下来也养不活一家老小。

  年轻时,吴孝举就在外打工,做梦都想搬离那片贫瘠的土地。

  “老家的木房住了几十年,早就透风漏雨。”吴孝举告诉记者,除了居住条件差,交通不方便对他来说也是个大问题,因患有冠心病,他需定期拿药。而随着年纪的增长,翻山越岭几里路,吴孝举实在吃不消。

  “如果没有搬下来,恐怕我都不在人世了。”吴孝举说。

  2018年,吴孝举前后犯了三次病,其中一次病危时需立即做心脏搭桥手术。如果当时还在老家,路不通,也没有车,生个病到镇里的医院,要走上四五个小时。

  “如今,到附近的医院看个病,坐个公交车,几分钟的时间就到了,很方便。”吴孝举笑着说。

  搬迁,不仅改变了吴孝举一家人的居住环境,让他看病方便了,也改变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状况。

  在社区的帮助下,吴孝举的老伴在新蒲新区一个大型楼盘当保洁员,每个月有1800元的收入。儿子在社区的一家洗车场上班,每个月能有2500元,加上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一年下来,一家人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

  “以前守着贫瘠的土地,吃饭都成问题。现在住着好房子,还有稳定的收入,一家人生活不用发愁,这全是党的恩情啊!”作为一名老党员,吴孝举常给身边的人说起这些话。

  破茧

  走进刘显凤的家,房内地面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细节之处,无不彰显这家女主人的勤劳能干。

  彼时,临近中午12点,而她,刚忙完一家的保洁入户工作。

  刘显凤原是新蒲新区喇叭镇红岩村的村民,和其他大多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一样,由于生存条件恶劣,土地产出养不活一家人,刘显凤和丈夫只好外出打工。

  在外打工多年,吃了不少没有文化、不懂技术的亏。刘显凤和丈夫暗下决心:不能让孩子和自己一样,过着居无定所、吃了上顿担心下顿的生活。

  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而刘显凤也深知,就教育资源来说,山里自是不能和城市相比的。

  抱着这样坚定的信念,那些年,不管生活有多苦多累,刘显凤和丈夫都坚持把4个孩子带在身边,为的是让孩子们在城里上学,受到良好的教育。

  “图租金便宜,一家6口人挤在两间狭小的房间里,周边环境卫生脏乱差,生活也很不方便。”回忆起过去的日子,这个乐观的大姐突然有些黯然。

  能在城里有套房,再也不用担心房东何时会让自己搬走,成为刘显凤一家当时最大的心愿。

  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的东风吹到红岩村。得知自家符合政策后,刘显凤和丈夫没有丝毫迟疑,第一时间就报名申请。2017年12月,刘显凤一家从红岩的那座山上搬了下来,成为第二批入住松源社区的搬迁居民。

  搬下来后,丈夫在贵阳的一工地上做工。而她,选择留在家里,以照顾孩子上学。

  “娃儿还算争气,老大去年大学毕业后,在城区一家体检中心上班,老二在重庆上大学,老三、老四的成绩,在班里都名列前茅。”说起4个孩子,刘显凤满眼藏不住的骄傲。

  而这两年,在照顾孩子生活之余,刘显凤并没有闲着。在社区的帮助下,经过家政培训后,刘显凤干起了保洁入户工作。

  由于做事认真,刘显凤已有10多个固定客户。每个星期,她定期上门服务一次,一家每个月280元到350元不等,一个月算下来,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蝶变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放弃在城市相对较稳定、收入较高的工作,来到社区整天与群众打交道,这在一些人看来,似乎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杨慧琳却这样做了。

  2019年7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物流专业毕业的杨慧琳,收到一份来自贵阳京东物流的入职通知。然而,就在她前去上班的第一天,得知所居住的松源社区,急需招聘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杨慧琳没有丝毫犹豫,她辞掉刚入职的工作,收拾好行囊,就来到了新蒲新区新中街道松源社区报道,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人员。

  “大爷,今天怎么没有去白鹭湖逛逛啊!”“李姐,娃儿接没有,需要帮忙不?”此后,无论是在小区里,还是在群众家中,总能看到杨慧琳熟悉的身影。

  杨慧琳告诉记者,她家经济困难,一路从高中到大学,都享受到了党的关怀。可以说,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她的今天。

  杨慧琳一家,本是居住在务川自治县石朝乡杉板村。那里地势陡峭,四面环山,道路不畅。记忆中,小时候一大早就得摸着黑出门,沿着山路走上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中途还得经过一条很宽的河,夏天一遇上下大雨河面涨水,就过不去,学也不能上了。

  能搬去离学校近点的地方,不再因下雨而耽误上课,成为杨慧琳小时候简单而朴实的梦想。

  2017年6月,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杨慧琳一家从杉板村搬了下来,成为第一批安家落户松源社区的搬迁群众。

  搬迁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父母在工地上做工,每个月收入五六千块钱,而她在社区上班,每个月能有2000块钱左右。

  “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家脱了贫,住进了新房子。”杨慧琳说,这份恩情,她一直铭记于心。

  在杨慧琳看来,社区工作虽然繁琐,但桩桩件件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干好了,人生照样能出彩。

  “能在这片给予我温暖、给予我力量的土地上,尽情释放青春、挥洒汗水,和曾经给过我关心帮助的人站在一起,服务家乡父老,我感到由衷的骄傲、自豪。”杨慧琳说。

  2019年7月,杨慧琳向松源社区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今后能以一名党员的身份,更好地服务群众。

  记者手记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发生在吴孝举、刘显凤、杨慧琳身边的故事,只是我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迁后生活的缩影。

  在搬迁之初,不少群众有这样的顾虑:离开大山的庇护,该如何生存下去?群众所担心的,也是干部所想的。

  拿出最好的地段,新蒲新区作为遵义市中心城区城市东扩的主战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用工需求旺盛,就业岗位多;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围绕社区管理、就业培训、就医就学等出台后续扶持政策……我市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跨县易地扶贫搬迁答卷。

  松源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绍东告诉记者,易地扶贫搬迁,完成的不仅是空间上的位移,观念的转变,更是技能的提升。当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只有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真正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然而,加大就业创业、提升职业技能,绝非朝夕之功,往往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张绍东说,当前在稳就业的情况下,松源社区将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水平。

  未来,在一系列后续扶持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搬迁群众的生活,相信会越来越美好。(本报记者 查静


(责任编辑:朱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