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遵义新闻 > 正文

道路畅 产业兴 风景好 农村美

——播州区枫元至苟坝红色乡愁路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2022年08月08日   来源:遵义网    

花茂村风貌。

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

骑行爱好者在枫元至苟坝红色乡愁路上骑行。

黔北民居依路而建。

美丽的枫元至苟坝红色乡愁路。

养护工人清理枫元至苟坝红色乡愁路边沟里的杂物。

  ■ 记者 肖文

  盛夏时节,沿着清澈透亮的白腊河,播州区枫元至苟坝红色乡愁路宛如玉带般穿行在秀美山林间,串联起了大山里的村村寨寨,车辆往来穿梭,乡亲们满脸喜悦与欢乐。

  据了解,枫元至苟坝红色乡愁路是我市“美丽农村路”经济示范走廊“一环九带”中红色旅游示范带的一段,这条长11.8公里的红色乡愁路贯穿苟坝、花茂2个村庄,整合了苟坝会议会址、苟坝会议陈列馆、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花茂湿地公园等12个资源点,红色教育、山水观光、骑行旅游、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等众多乡村振兴业态在这里遍地开花、熠熠生辉。

  近年来,播州区紧紧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总目标,将“修一条路,串一线风景,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建设理念贯穿于项目建设始终,全区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油路、100%的行政村通客运、100%的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100%的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重点路段安全隐患处置率达100%、农村公路列养率100%的6个“100%目标”,累计建成“美丽农村路”103公里,交通便捷指数率先在全省小康监测指标中达标。2021年,播州区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1、深耕红色文化 赋能乡村发展

  苟坝会议会址坐落于播州区枫香镇苟坝村马鬃岭山脚。1935年3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到达苟坝,并在此召开会议。

  如今,苟坝这片红色圣地仍然保留着苟坝会议当时的建筑样式,留下了很多与红军相关的历史遗址、遗迹。当地党委、政府围绕红色文化主题着手打造了苟坝红色旅游产业创新区,保护性改造了苟坝会议会址、红军村、红军医院等,新建了苟坝会议陈列馆。苟坝村通过打造红色旅游核心区,完善红色旅游体验配套设施,已经成为红色旅游示范景区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景区内人流量与日俱增,红色旅游方兴未艾。

  在苟坝会议陈列馆担任讲解员的朱会告诉记者,因为各方面原因的影响,现在每天来苟坝参观的游客只有2000多人,高峰期可达到2万多人。

  “在‘红军马灯馆’,存放着一盏复制的马灯。当年苟坝会议召开期间,这盏小小的马灯陪伴着毛泽东同志,照亮了红军胜利前行的航程。”正在这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贵阳疾控所党员宋凯如是说。

  苟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熊仕雄介绍,依托红色旅游,近5年来,苟坝村年均接待的游客量超过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千万元。

  苟坝村大力打造红色旅游景区的同时,不断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大力开展土地宜机化整治。2021年,开展500亩集中连片土地整治,实现了“土地连片、集中流转、油菜轮作、机耕机收”。遵义红枫圣源林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费元开说:“我们集中流转的高效农田,能很好地保证老百姓的租金收益,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极大地降低了我们的种植成本以及人工成本,按照每亩节约500元成本计算,每年可带来25万元间接收入。”

  同时,枫香镇花茂村以坝区为核心,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成立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高矮搭配、一季多收,一地多用、一年多收”和“立体种养、生态循环养殖”的高产高效生产模式,花茂发展起“稻+”产业和蔬菜基地2000多亩,坝区平均亩产值达3万元,200多人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

  苟坝村党支部副书记万永飞介绍,苟坝村正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力度,目前辣椒种植面积达到1400亩、烤烟1300亩、高粱196亩,经济规模预计可以达到1205万元。同时为纵深发挥中药材资源禀赋优势,做好“杜仲之乡”金字招牌,苟坝村大力推动杜仲矮化密植项目,今年种植杜仲面积已达2800亩。

  正是这条群众“家门前”的公路变得舒适、靓丽,让苟坝村马厂组的张敏和青杠组的黄安发尝到了“黄金叶”变“致富叶”的甜头,他们共同流转了140亩土地种植烤烟,去年实现产值56万元。

  产业兴,村民富。围绕特色产业的发展,苟坝村让杜仲、黄柏、烤烟种植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增强村民“造血”和自我发展能力,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使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如今的苟坝村,荒山都披上了绿衣,目之所及皆是青山绿水,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8%。尝到甜头的苟坝人,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人人都是生态卫士、人人都是生态受益者。

  2、发掘乡愁文化 促进乡村振兴

  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后改名“花茂村”,寓意花繁叶茂。2012年,花茂村成为“四在农家”创建示范点,通过改善出行条件、保护村庄风貌、美化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使花茂村彻底脱胎换骨,真正实现了花繁叶茂、生机勃勃。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视察,有感而发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走进花茂村村民王治强经营的“红色之家”农家乐小院,一眼就能看见门口的笑脸墙,上面贴满村民的笑脸照片。刚刚买菜回来的王治强说,他想让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他们的幸福和快乐。作为村里第一个开农家乐的人,他牢牢抓住花茂村的发展机遇,不仅把农家乐经营得红红火火,最高峰时年收入上百万元,还不忘带领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现在,国家一项项扶贫好政策来到我们村,村里一年一个样,建起了漂亮的黔北民居,田间盖起了温室大棚,一条条通村路、串户路连接起了家家户户。”王治强说,现在村里的农家乐已经发展到了19家,越来越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近年来,依托枫元至苟坝红色乡愁路,花茂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生态旅游与农业、文化、商业深度融合,发展100多户乡村旅游经营户,2019年底花茂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曾经的“荒茅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先后荣获全国“最美红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寨”等称号。

  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说,从2015年起,村里推动“农旅文”融合发展,先后吸引2000余名劳动力回乡创业就业,大家的日子更加红火,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2.2万元。据了解,下一步花茂村将借“农旅文”有机融合发展的东风,加快制定多规合一的花茂村乡村振兴规划,重点完善避暑旅游、康体养生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业态布局,不断绘就花茂村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长久以来,农村公路都是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一路通百业兴,播州区交通运输局进一步发掘花茂乡愁农耕文化,在持续深化“六个专项行动”,实现美丽农村路“绿化、洁化、亮化、美化”的基础上,开发美丽农村路智慧平台,融合沿线陶艺文化馆、古法造纸馆、农家乐、民宿等资源,推动美丽农村路服务便捷化、智慧化,让广大农民充满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通过“交通+农业”,为沿途的花茂九丰农业园、土坝游客接待中心、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打开了便捷的旅游黄金通道,形成了以枫香园区为核心的“一心两带”功能布局,推动农业迅猛发展,花茂村获“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贵州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

  3、一条精细管护的“品质路”

  “这条路真不错,好走还很美。”顺着枫元至苟坝红色乡愁路,自驾旅游的陈先生将车开到花茂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停车场里,下车即可观景,这令他感到很惬意。

  一条好路,三分建,七分养。枫元至苟坝红色乡愁路建成后,十分注重管养。

  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推动党建工作与“路长制”工作有机统筹、深度融合、始终贯穿,播州区交通运输局将“路长制”工作与党建相结合,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委包支部,支部包党员,党员包公路的“三级包保”原则,全面提升党员的带头服务意识,全面提升群众爱路护路的意识,全面提升公路的管养水平,全面提升公路通行能力。

  通过推进“路长制+信息化”的管养体系,以“制”促“治”,以“智”提“质”,这条路也成了落实管养改革的“试验田”。

  “我们村去年5月成立了一支8人义务护路队,对辖区公路上出现的碎石、污泥、垃圾进行清理,对路边的树木进行修剪,对公路两边的排水沟进行疏通。”苟坝村村监委主任汪敏先介绍,在他们的努力下,苟坝村的公路一直整洁干净,交通安全系数大大增加。

  精细管护换来的是道路“畅安舒洁美”。如今,枫元至苟坝红色乡愁路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更是美丽乡村的风景线。行驶在这条高品质的红色精品示范线上,你会发现路网四通八达,道路平坦开阔。穿梭于田园农舍之中,一路都是让人想用镜头记录下来的美景,这里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接受红色洗礼,探寻乡愁!

  (本版图片由遵义市交通建设服务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刘智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依托征信体系建设 提升社会诚信水平
下一篇:提质增效促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