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24小时保持在岗状态,随时都有可能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日常都在全力救治病情最复杂、最危急的重症患者。”近日,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谢鹏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是永远灯火通明的地方,我们一直在这里坚守,竭尽全力守护每个生命的安全与健康。
谢鹏今年40岁,一直从事重症感染及器官保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是大家交相称赞的“全能型”重症医生。2020年、2022年,谢鹏分别被派往贵州将军山医院ICU、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亚ICU,多次参与抗击新冠病毒的战“疫”。特别是援沪期间,谢鹏作为贵州医疗六队的重症组组长、亚ICU主任,始终兢兢业业、冲在一线,带领大家通过一线查房、联合会诊等方式诊治疑难危重病人,为守护每个生命的健康安全而全力以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接管的重症病房无一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死亡,病区的医护人员没有出现感染。
天道酬勤,学以致用。一直以来,谢鹏是一个严谨细致的有心人。他在持续深入的医学研究与扎根临床一线的结合、促进中,磨砺出了出色的业务能力,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谢鹏认为,书本上的医学理论知识都要在临床的具体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临床实践又为深入开展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支撑。
“在沪抗疫时,我们主动申请并获批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的新冠病毒感染课题:《Paxlovid联合中药口服对奥密克戎感染预后的影响》。”谢鹏说,2020年初,我们在国际知名杂志Front Public Health上发表文章介绍重症新冠病毒感染的诊断及治疗,并提出“炎症风暴”对重要靶器官的损伤理论,受到Science Daily等53家新闻媒体的转载报道,为国际上救治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与此同时,谢鹏还参与编写了《重型和危重型新冠病毒肺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为早期新冠肺炎的救治提供了参考。
众志成城,战“疫”三年,事非经过不知难。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谢鹏越加强烈地意识到,重症救治医学研究的重要性,只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究疾病的本源,才能精准把握救治的关键,为病情复杂而危重的患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
生命相托,永不言弃,唯有热爱能抵岁月漫长。秉承这样的初心与使命,谢鹏常常是“连轴转”。白天,他扎根临床一线,病房内外随时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晚上,他依然保持在岗状态,带着团队深入开展重症救治医学研究。
“临床上的罕见病例,是重症救治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谢鹏回忆道,曾有一名患者化疗术后免疫功能低下,肺部出现细菌感染。不仅医疗救治难度大,而且死亡率高。谢鹏和团队通过CT扫描发现患者肺部有空洞,于是,他们针对性地对该患者进行了一系列临床实验室检查,首次发现“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感染引起肺部空洞导致大咯血的影像学特征。2021年2月,这一医学研究发现成果发表在重症医学顶级期刊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上。
“我们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只为患者的安康与幸福。”谢鹏坦言,多年临床实践与医学研究的结合,让我们十分清晰地绘制了人体绝大部分骨骼肌肌内神经分布图,通过分布图为临床药物的注射靶点提供了精准定位,不仅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还为提升医生的医疗救治能力与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撑。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目前,谢鹏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部级重点课题,在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医学研究成果获得了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贵州省医学科技奖。谢鹏本人还荣获“全国重症医学青年科学家”“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贵州省百优医生”“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等称号。
(记者 李培松)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