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遵义积极落实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不断提升。
持续防治污染 守护一方净土
2023年,全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达到历史最佳,排名全省第一,县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98.2%;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赤水河(遵义段)获评首批省级“美丽幸福河湖”;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为100%……翻看去年的一组组数据,这份写在青山绿水间的答卷,凝聚着全市上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保卫蓝天——遵义市修订完善《遵义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组织各县(市、区)完成修订《县(市、区)中轻度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方案》,采取“人防+技防”方式全力加强低空面源污染防治,有效进行污染天气应急管控。特别是聚焦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持续推动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有序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提升空气管控应急处置能力。
乌江
保卫碧水——遵义市持续推进赤水河、乌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全力推进饮用水源保护,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进行全覆盖水质检测分析,深入推动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
保卫净土——遵义市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严格建设项目准入管理,积极推进历史遗留矿渣治理项目整治;对全市18家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和农用地超标点位进行排查,形成整治清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纵深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并取得积极成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2.4%。
固废整治——遵义市严格尾矿库污染防治、安全风险防范监管,开展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持续推进渣场、尾矿库环境污染问题整改;开展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工作,积极推动危险废物全过程可追溯信息化管理工作,对全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行系统安排部署,并完成了辖区内新污染物生产使用企业筛查、评估。
红花岗区的蓝天白云
聚焦环境质量改善,紧盯目标任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遵义市形成了各级各部门参与治理的工作格局。
通过将“双随机”与重点行业排查相结合,围绕饮用水源保护区、工业集聚区、跨省毗邻区、重要河流流域等重点区域,白酒、火电、化工、矿山、涉重金属、规模以上畜禽养殖等重点行业,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重点企业,污水处理设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等重点环保设施设备,全市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领域问题大排查大整治,防范化解风险,有效维护环境安全。
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遵义市充分发挥群众发现环境问题的“前哨”作用,进一步畅通举报渠道,加强群众身边环境问题调查核实处理。2023年共收到涉生态环境信访件1449件,现已全部办结。有效提高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满意度。
同时,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拍摄制作生态环境警示片、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志愿服务等活动,积极构建全民环保新格局,推动生态环保观念深入人心,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成为常态。
推进改革创新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成为一道必答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始终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平衡的矛盾。遵义市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构建了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按照中央、省对压实生态环保属地责任、完善生态环保部门垂直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部署要求,遵义市积极推动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绥阳经济开发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2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推动白酒行业高浓度废水及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白酒行业减污降碳试点示范项目等省级改革试点任务落实,为深化改革积累有效经验。
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 (胡志刚 摄)
同时,遵义积极探索推动市级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等工作,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法规政策体系,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
遵义在严格环境准入把关的同时,通过优化环评审批服务、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环评、排污许可制度高效联动。积极实施建设项目清单管理、事前介入、全程跟踪、台账管理、“三线一单”“预评估”6项措施,优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和环评要素保障,积极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推动全市产业绿色发展转型。
遵义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持续开展钢铁、火电及化工等重点工业企业碳排放核查和履约,推动一批减污降碳重点项目建设。
遵义湘江河畔(胡志刚 摄影)
改革出题,创新答卷,遵义生态环保领域改革不停步,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实现更大进展,奋力谱写生态环境保护新篇章。
记者:石影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