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拥有4000多家羊肉粉店,日均消费羊肉粉160万碗、羊肉10万斤以上,2万多人依靠羊肉粉实现稳定就业……一组数据,映射出当前遵义羊肉粉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
遵义羊肉粉历史源远流长,起源可追溯至唐,到清代中叶闻名遐迩。而后,遵义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羊肉粉馆。“冬至吃上羊肉粉,一冬都不冷”成为遵义人约定俗成的习惯。这碗热气腾腾的羊肉粉,寄托着遵义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承载着在外游子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小食品,大产业。2024年12月16日,肩负着把这道美食从传统小吃向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型升级的使命,遵义羊肉粉协会成立。
有了协会的引领,“中国羊肉粉之都”如何在新的征程上突围破困,让遵义羊肉粉成为贵州乃至全国美食界的一张亮丽名片?连日来,记者探门店、访企业,讲述一碗遵义羊肉粉背后的故事。
遵义羊肉粉好吃在哪里?
早上8点,在位于新蒲新区虾子镇的闵四遵义羊肉粉馆,人头攒动,交谈声、吆喝声,此起彼伏。
“入冬以来,我们每天忙到凌晨,一天要卖上千碗。”遵义闵四羊肉粉负责人郑火军说。
看到这样火爆的场面,有人不禁发出疑问,手中这一碗遵义羊肉粉,到底好吃在哪里?
素有黔北粮仓美誉的遵义,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渥。生长在黔山秀水间的本地山羊,以放养为主,造就了鲜嫩多汁的肉质,膻味也较轻,常年存栏80万余头。
遵义地产优质大米,茅贡米、海龙贡米香飘全国,常年种植优质水稻160万亩,产出的米粉口感爽滑、筋道;常年辣椒种植200万亩,孕育出了位居全国十大名椒之首的遵义朝天椒。
优选食材,鲜香不膻,汤清不浊,羊肉鲜嫩多汁,米粉细腻爽滑,辣椒香辣协调,奠定了遵义羊肉粉的江湖地位。这一碗“中华名优小吃”,不仅征服了遵义人的味蕾,也吸引众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只为品尝那一碗正宗的遵义味道。
“以前干的是招商引资工作,经常要出差。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到熟悉的羊肉粉店,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粉。仿佛那一碗下去,能将出差的疲劳一扫而光。”遵义羊肉粉协会秘书长李旭的一席话,道出了每一个遵义人对羊肉粉的独特情怀。
浙江大学西迁遵义办学期间,校长竺可桢在日记里多次提到遵义羊肉粉:“饭店中有一种豆粉或米粉煮羊肉,为遵义驰名,余曾试之。”“八点半偕夫人允敏、儿希文、松儿至杨柳街口之昌平粉馆,吃羊肉粉。遵义以羊肉粉、鸡蛋酿出名。”……他对羊肉粉的喜爱,从中亦可见一斑。
庞大的消费群体,广泛的市场认可,上游涉及养殖、种植、加工,下游包括销售、服务、物流,这一碗羊肉粉,串起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一项名副其实的“大产业”。
遵义羊肉粉协会要干什么?
“今年,协会重点谋划了10个项目,其中涉及一产3个、二产4个、三产3个;计划在5月、10月、12月,举办3场羊肉粉美食文化旅游节,深入挖掘遵义羊肉粉的文化内涵,提高遵义羊肉粉在圈内的知名度……”说起协会今年要干的重点工作,遵义羊肉粉协会会长张明君如数家珍。
“我们要转变观念,用抓市场的思维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张明君告诉记者,与一般协会的职责不同,遵义羊肉粉协会将充分发挥其作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通过强连接、优服务,引入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招商引资和会员单位精准对接、项目精准落地,推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
标准的制定是确保产品质量和行业规范的关键。今年,遵义羊肉粉协会计划牵头制定羊肉粉团体标准,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一碗地道的遵义羊肉粉,有哪些标准?张明君向记者坦言,遍访遵义羊肉粉“朋友圈”,没有统一的答案。目前市场上遵义羊肉粉的制作工艺,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计量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星级评定体系,对食材要求、调味标准、服务质量、就餐环境等进行综合评估,评出1至5星级门店,并将星级标识亮于门店显眼位置。”张明君说,这不仅有助于消费者做出选择,也有效促进企业间良性竞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张明君表示,通过星级评价,促进商家提升品质,探索产品的升级之路。在一碗羊肉粉之外,推出各类羊肉品类,如手抓羊排、腊卤羊蹄等,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将羊肉粉打造成既适合普通消费,又配有豪华升级版以供选择。
品牌是企业形象的象征,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今年,遵义羊肉粉协会将申请公共品牌“遵义羊肉粉”(暂定),进一步提高遵义羊肉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其在市场上独树一帜。
大招商、办展会,定标准、强品牌,遵义羊肉粉协会蓄势待发。
遵义羊肉粉产业何去何从?
“谁能用一句简短的话告诉我,遵义羊肉粉到底好吃在哪里?遵义羊肉粉的卖点在哪里?”
“要把遵义羊肉粉推向全国乃至全球,首先要锁定我们的目标群体。遵义人?上班族?然后根据客户需求,在口味上进行探索创新,形成百花齐放的风味格局。”
“现在,我们研发推出的预包装羊肉粉一包价格在13元以上,相对线下消费价格偏高,消费者首次品尝后,再次下单的欲望不强。升级改造设备,优化工艺流程,把预包装羊肉粉价格降下来,占领更多市场。”
标准之痛,品牌之痛,市场之痛……前不久,在遵义羊肉粉协会的组织下,预包装羊肉粉加工企业、餐饮店代表集聚一堂,直击当前遵义羊肉粉产业发展的痛点,围绕如何把一碗深受当地喜爱的羊肉粉推向全国餐桌,大家踊跃发言、建言献策。
曾几何时,加工、地域所限,一直制约着遵义羊肉粉走出去。2023年3月,遵义虾子羊肉粉中央厨房有限公司成立。通过建立中央厨房和标准化生产线,实现食材的统一采购、加工和配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确保原材料的品质和供应稳定。
突破工艺限制,搭乘电商快车,让一碗深受当地喜爱的遵义羊肉粉,走向了全国。
走进遵义虾子羊肉粉中央厨房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空气中鲜而不膻的羊肉味,混合着微微刺鼻的辣香味,那一碗熟悉的遵义羊肉粉味道扑鼻而来。
自动化生产线上,工人们各司其职,将所需菜品一一洗净备用。炒制好各种调料经自动化包装线装袋、封口后,一袋预包装羊肉粉制作完成。
目前,遵义虾子羊肉粉中央厨房有限公司拥有3条自动化包装线,羊肉粉日产3万袋以上。以遵义虾子羊肉粉中央厨房有限公司为代表,目前全市预包装羊肉粉加工生产企业有20多家。
“首先要产得出,才能销得出。前期接触了外地的一些大型餐饮店,如果和他们洽谈合作,他们提出了要有稳定的货源供应。韩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张明君开门见山。
张明君口中的韩总,是遵义虾子羊肉粉中央厨房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广占。
“通过设备升级、优化工艺,从日产3万袋到日产5万袋,这不难。后续根据市场需求和订单反馈,再扩大规模。我不太赞成盲目扩大产能,还是要考虑销路。”韩广占说。
“线上打开销路,线下也得拓展市场,大家有没有好的想法?走出去开店怎么样?”张明君接着又抛出了问题。
“走出去开店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租金、水电、人工,一间店一年算下来,至少要18万元。要深入调研,分析消费者喜好和偏好,是作为早餐还是早午餐?是开在旅游景点还是特色小吃街?把这些弄清楚了,再谈走出去。”郑火军说。
……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既要标准质量,又要降本增效,既要产得出,又要走得俏。再出发,通过行业协会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加强技术创新和口味研发,遵义羊肉粉产业发展的春天,是否已悄然来到?遵义羊肉粉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是否会越走越宽、越来越实?
我们拭目以待!
记者:查静
一审:袁丹
二审:陈曦
三审:刘航
总值班:袁航 余春玉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