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遵义新闻 > 正文

遵义汇川区:畜禽粪污从“环境负担”变“生态资源”

2025年06月18日   来源:新华社    

随着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成为难题。汇川区聚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为治理路径,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循环发展之路。

走进位于毛石镇的贵州黔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只见厌氧发酵池旁的有机肥生产线运转忙碌,畜禽废弃物经堆积发酵、粉碎、成沫后“变身”有机肥,用于周边农田和果园。

该公司占地1500亩,场区存栏400余头牛,日产生粪便10余吨,建成3000立方米厌氧发酵池、600立方米尿液化粪池及8000米输送管网,并与遵义长丰肥业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再生能源+还林还地”双循环模式,将粪污固液分离:粪液经三级沉淀后喷灌1000亩李子林和200亩牧草基地,粪渣发酵为有机肥,除满足本场需求外,免费向周边农户供应生态肥。

“过去粪污是负担,现在成了‘软黄金’。”该公司董事长助理苟大维说,这套处理系统不仅消除了面源污染,还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践,远不止于此。

汇川区现有养殖农户14932户,其中规模以上养殖场51家、规模以下319户。大量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面临“丢则污染、留无去处”困境,严重影响周边环境与居民生活。

为破解这一民生难题,汇川区农业农村局针对不同养殖主体实施差异化治理方案:对规模养殖场,严格落实“一控两分三防两配套一基本”要求(即:控制用水量,实现干粪与尿液分离,确保化粪池防渗、防漏、防溢流,配套建设化粪池及粪污处理设施,基本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推动存量规模场改造升级粪污处理设施,新建场同步配套完善设施;对散养农户,则通过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到户等方式,引导其按照“因地制宜、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储存发酵、循环利用”原则改造养殖圈舍,从源头遏制粪污乱堆、乱排、乱放现象,推动粪污就近还田还土。

在高坪街道清溪村,贵州东牧养殖有限公司则以“沼气+管网”模式破解养猪污染。

作为存栏2400头种猪、年产6.5万头仔猪的龙头企业,该场建成6000立方米沼气池、10000立方米厌氧塘,对每日60吨粪污实施干湿分离:干粪经晒粪棚发酵成有机肥,粪水经3个月厌氧发酵后,经管网输送至周边13个村民组300余户农户1400余亩农田。

“管网通到地头,农户免费施肥,既环保又省钱。”该公司总经理周琴说。

截至目前,全区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85%,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5%,形成“养殖—处理—还田”闭环体系,既回应中央一号文件“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要求,更让养殖产业与生态环境实现良性互动。

“我们将用两年时间完成974户农户圈舍改造,持续提升粪污处理设施覆盖率。”汇川区农业农村局畜牧渔业股负责人李雪飞表示,将继续坚持“以地定养、种养结合”原则,通过技术指导和项目扶持,让畜禽粪污从“环境负担”彻底转变为“生态资源”,为乡村振兴筑牢绿色根基。


编辑:庞璇

编审:向婧  李光伟

总值班:邹杰  余春玉


(责任编辑:庞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