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遵义县文管所所长葛镇亚在翻阅历史文献的过程中,第一次了解到了海龙屯和杨氏土司的历史。
于是,他背着老式的海鸥牌相机,在茫茫大雪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面前。
后来,随着海龙屯考古发掘与文物研究工作的持续推进,无数文保工作者和文物爱好者来到了这片土地,将海龙屯一点点展现在世人眼前。
2015年7月4日,海龙屯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贵州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厚重的土司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丰硕的考古成果,无不让人为之着迷。
海龙屯朝天关 (彭浩 摄)
申遗
揭开海龙屯神秘面纱
海龙屯自2012年启动申遗工作到2015年申遗成功,三年申遗的“贵州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惊。而回望这段充满了艰辛、却又孕育了伟大成果的申遗之路,仍有很多温馨感人,也让人肃然起敬的瞬间,值得永远铭记和怀念。
2012年4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汇川区文广局对海龙屯展开了首次大规模考古挖掘,领队李飞带着年轻的考古队员在龙岩山上驻扎下来。历经275天的田野考古,考古队逐渐厘清了海龙屯的遗址概况,并于新王宫遗址出土了大量瓦当、脊兽、瓷片等几万件残片实物,为溯源海龙屯的历史迷踪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
同年,遵义市中桥水库拟修建之前,贵州省文物考古所的考古学者走进这片水域进行例行文物考察,却意外发现了两座曾被盗掘的大型石室墓。6月20日,考古人员在墓前发掘出两合用铁箍十字扣合的方形石函,它们就是承载大量历史信息的墓志铭。根据墓志铭末尾记载“附葬先人于洪江之源,尤始祖仪同三司威灵英烈侯之右”这句话表明,在此座墓葬左侧,还葬着一位威灵英烈侯。
通过仔细寻找,考古队于2014年5月底终于确定了这位威灵英烈侯的墓葬所在。经过发掘,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金银器,银托盘、带盖金碗、螭首金杯、金盘、金筷、香箸瓶、金勺等,关于墓主人的身份也逐渐明朗:这位威灵英烈侯,正是海龙屯十四世家主、播州安抚使杨价。
海龙屯土司遗址的发掘,为文保工作者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课题,这座土司王国,带着无数谜题伫立在大山之巅。在海龙屯考古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海龙屯申遗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三年的申遗工作,九百多个日日夜夜,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施工单位进场后,平日里通水通电这件小事,却成了海龙屯上的一件大事。没有水,工作人员只好根据当地群众的指点到处寻找水源;很多地方没路,他们就披荆斩棘开路,经常弄得手脚都是伤痕;没有电,只能找到相关部门多方协调,用马将相应的材料驮运上山,在山上现插电线杆……
到了冬天,由于雪凝天气导致海龙屯上湿滑严重,摔跤便成为了常事。有一次考古队队员韩文华在下山送资料途中,不幸踩空摔倒以致昏迷不醒,情况严重。当时,海龙屯本就交通不便,再加上山路崎岖易滑,在五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才将韩文华送到医院。抢救到凌晨时分,医生才走出手术室对他们说:“要是再迟一会儿,这条命就‘捡’不回来了。”
辛苦的付出无疑是值得的。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海龙屯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贵州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专家认为,海龙屯遗址是中国土司文化的典型代表,充分彰显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高超的建筑工艺等,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具有很高价值。
海龙屯飞龙关 (彭浩 摄)
保护
再现中国古建筑之美
以科技为基石,修复文物,再现中国古建筑之美,是海龙屯文保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位于海龙屯屯顶的海潮寺,是在末代土司杨应龙修建的新王宫遗址上修建起来的明代建筑。在2012年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中,新王宫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瓷器碎片,以及造型怪异的滴水瓦、吻兽、瓦头、螭吻等文物,让人看到了这个失落的土司王国最瑰丽神秘的一面。但新王宫原有地基及海潮寺建筑体因长期暴露在风霜侵蚀中,修缮工程迫在眉睫。
“海潮寺修缮项目”是“土司遗址”申遗的重点项目,必须在申遗程序规定的时间节点上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因此该项目采取了“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方式,设计单位全程参与了海潮寺的施工过程,与业主、施工和监理通力合作,使该工程在遵照文物保护原则、贯彻文物保护理念方面高度统一,达到了“最小干预现状、最大化保存历史信息”的保护效果。2019年4月,“海潮寺修缮项目”被评为五个“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之一。
作为海龙屯的上山门户,飞龙关坐览星空,盘龙出海,飞凤关则静卧于山间,两关遥遥相望,画面美好而温馨。但实际上,申遗成功之后,飞龙关、飞凤关被勘测出存在着结构失稳、裂隙发育、墙体鼓胀、渗水、边坡失稳、基础下沉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两个关体的长久保存。2017年8月,经过前期的地质勘察及专家咨询,“海龙屯遗址飞龙关、飞凤关保护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海龙屯遗址飞龙关、飞凤关保护工程”工程性质为抢险加固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始终贯彻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保证飞龙关、飞凤关稳定性的前提下,尽量采用适当的工艺和措施以最大程度的保留飞龙关、飞凤关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不破坏遗址留给后人的“味道”和“想象空间”。
为了做好古城墙的墙体保护,向游客更好地展示古人依山而建的险峻的海龙屯防御体系,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于2017年12月启动“海龙屯城墙维修工程”修缮工作,并于2019年3月对“一字城墙”进行了局部的落石归安和补砌,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中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少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以求最大限度地保证归安和补砌后看不出修缮的痕迹。
一段200米的古城墙,其修缮工程耗时一整年,修补城墙垮塌部分的石料辗转三次,才能安放到墙体之中,而原有石料的“卸荷归安”,更是一项精细至极的工作。
为保护好古城墙的“原真性”,每一块从原城墙上卸下来的石头都要进行编号。在填补进新的石料之后,按照编号将原有石料一块块“归位”。在游客眼中杂乱无章的石块堆砌,其实每一块石头都“各司其职”。
展示
让“世遗”价值广泛传播
在三十世土司治理播州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无论是饱经百年风霜屹立不倒的各大关隘,还是被誉为“西南地区石刻艺术宝库”的十三世家主杨粲之墓;无论是新王宫出土的脊兽、青花瓷片和瓦当,还是遵义周边杨氏墓葬出土的各类金银器、金凤冠、陶俑和铜鼓,都是古播州灿烂文明的见证。
这段辉煌的历史,经过海龙屯的发掘和保护之路走到了世人的面前,让人看到了千年播州的一抹文化亮色。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紧紧围绕保护管理、展示利用、价值研究和文化传承,有力推动海龙屯科技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2021年7月4日,正值海龙屯申遗成功六周年纪念日。为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促进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升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场古琴、古筝、民乐、茶道、香道、版画、绘画、书法雅集文化展演与文物鉴赏沙龙在海龙屯土司小镇举行。
近年来,类似这样的宣传展示活动,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开展了很多,涉及到科技、文创、旅游等多个方面。
例如,通过举办“中国首届海龙屯甲胄文化旅游节”,加深公众对中华传统军事文化价值的理解与认识,增强甲胄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承办第五届中国土司文化与土司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博物馆协会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探索海龙屯文化遗产文旅融合发展;承办“2020年遵义市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集中展示宣传活动,成功搭建互通交流平台,传播科技知识、展示了遵义科技成果,增强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承办第二届土司文化节,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薅秧歌、杨应龙传说评书、特色舞狮等活动,丰富景区游览体验,增添旅游看点,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美融合……
与此同时,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深挖海龙屯遗产价值,编制《海龙屯中小学读本》,制定海龙屯特色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方案,开拓研学旅行市场,促进世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贵阳白云一中、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遵义五中、遵义凯瑞国际学校、绥阳实验中学、湄潭求是中学、仁怀中枢一小等省内中小学生走进海龙屯,接受世遗文化的熏陶洗礼,感受海龙屯独特的历史、文化、军事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从无人问津的荒山到誉满天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关于海龙屯的传说、著作、历史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对于海龙屯而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光华正在延续,而对于海龙屯的保护和传承也将一直在路上。
(记者 向婧)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至7月全市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下一篇:我市16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传经送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