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蒲新区的遵义大学城一角。 (胡志刚 摄)
仁怀市酒文化广场。 (陈勇 摄)
湄潭县城新城一角。 (胡志刚 摄)
正安县瑞濠街道移民新村。 (胡志刚 摄)
播州区湿地公园一景。 (胡丹 摄)
过去五年来,我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高起点高水平统筹规划、高品质高效率建设实施,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遵义都市圈建设上升为全省战略;遵义县撤县设立播州区,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明显;新蒲新区人气更足,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县城倍增计划和特色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率从2016年的47%提高到2019年的57.6%;21个省级城市综合体建成投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市民更向往。
以都市圈建设为引领 着力做强新型城镇化
日前,家住仁怀市的李杰购买从遵义前往上海的机票时,选择了从茅台机场出发的航班。李杰说:“过去从家到其他机场至少要两个小时,茅台机场建成后,出行时间大大节省了。”
近年来,我市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茅台机场建成通航、渝黔快铁建成通车、川黔铁路外迁工程顺利完成;到2020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279公里、100%的建制村通油路通客运;建成中小型水库43座、新改建变电站72座、输电线路3.19万公里,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5G网络实现县县通。
在遵义市中心城区,各商业中心向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让大家的生产生活效能显著提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持续优化打造了海珠、昆明路、老城、丁字口、高铁新城等一批城市商圈;引进凯辉、24客、美宜佳等连锁零售企业在全市各地开设200余家便利店;支持一批智能快件箱、生鲜自提柜等便利设施进入大型城市社区,让人们切身体会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无限魅力。
遵义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产业互融、政策互通、人才互动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对城市规划体系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打造遵义都市圈为牵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今年4月12日召开的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强省会”工作大会上,明确遵义作为全省第二大城市,要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构建以遵义主城区为中心,以仁怀市、桐梓县、绥阳县、湄潭县一体化发展为支撑,周边一小时通勤范围的县市组成的遵义“都市圈”,加快构建融入成渝、联动贵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同贵阳唱好“双城记”,建成辐射带动作用更强的省域副中心。
如今,我市正在以遵义都市圈建设为引领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通过区域间、城镇间的组团集约发展和互融互补共进,努力提升遵义都市圈内部承载力、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引领遵义全域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都市圈建设重大突破、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的目标。
增颜值升暖意 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绿水青山、路畅灯明……在播州区湿地公园内,市民们泛舟湖上,享受着“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美景,感叹环境变化为生活带来的美好转变。而如今的播州区也正加快形成以休闲观光康养为基础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产城融合新城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成为了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秉承“绿色文明、生态宜居”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全过程,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9.0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2.76平方米,绝大部分县(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以上;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99.2%;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绿色健康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
城因人而兴,人因城而乐。走进汇川区上海路街道松庄小区,只见小区内各种管线归顺整齐,绿化设施完善,过去污水四溢、车辆乱停挡道、“蜘蛛网”杂乱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在乌江恬苑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安装智慧门禁系统、智慧用电APP服务端等,提升了居民生活便捷度和安全性,改变了以往社区到处贴通知群众未必能知晓的模式,真正让居民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服务;在汇川区高坪街道学堂堡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社区通过建设就业创业服务站、“春风小院”养老服务驿站、“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群众解难事、破难题,让这里的“新市民”感到很暖心。
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市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先后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养老服务、交通出行、智慧社区、社会就业、环境治理等一系列民生实事,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不断优化,持续增强了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
据统计,我市已率先在全省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旧房拆除和复垦复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8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提高到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90%以上;今年已建设完成城市公共停车位5509个,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92个、开工率为100%。
因地制宜 探索新型城镇化长效发展模式
时下,我市正按照省委明确的“城镇承载能力、城镇经济、城镇品质、城镇治理和城乡融合发展”五个大提升,以及市委明确的重点在“做大城镇经济实力、提高城镇经营效益、提升城镇功能品质、优化城镇品牌形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五个方面聚焦聚力的要求,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突出山地特色,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奋力实现2025年城区常住人口突破“两个200万”和GDP突破“三个2000亿”的目标。
伴随着前进的号角,我市将加快构建以遵义都市圈为牵引、仁怀市为副中心、正安县为黔东北区域中心,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黔边城市带和正安县——务川自治县——道真自治县、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协同联动发展带为支撑,特色小城镇为节点的“一核两心三带多点”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确保到2025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65%以上,遵义都市圈常住人口达到500万人以上。同时,我市还将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大力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品质,增强城镇人口承载能力、内需带动力和发展竞争力;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和管护,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记者 胡丹)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技能培训拓宽就业路
下一篇:讲述遵义通草堆画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