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5日,渝黔快速铁路通车,遵义迎来高铁时代。(徐飞 摄)
红花岗区剑江路一带的城市景观。 (徐飞 摄)
湄潭县中心城区。 (吴凡 摄)
过去五年,是遵义市城乡面貌大变化、经济实力大提升的五年: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镇经济繁荣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56.7%,经济增速连年保持全省前列,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富足、更殷实、更美好。
当前,我市正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以“遵义都市圈”建设为牵引的新型城镇化,做强城镇经济、优化城镇布局、提升城镇品质、美化城镇形象、推动城乡融合,努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市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做大做强“遵义都市圈”这个话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 本报记者 向婧 徐飞
市人大代表 冯俊峰
做大做强做靓“遵义都市圈”核心圈
红花岗区拥有优越的区域位置、独特的地理条件、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良好的发展基础。近年来,红花岗区通过棚户区改造、生态环境建设、社会民生基础性战略性投入,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增强了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城市品质。
市人大代表,红花岗区委副书记、区长冯俊峰表示,按照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大力推动中心城区强核”的战略部署,红花岗区将立足做大做强做靓“遵义都市圈”核心圈发展定位,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打造颜值高、有魅力、心向往的品质之区、活力之区,巩固提升红花岗中心城区首位度。
产业发展是“强核”的基础。红花岗区将加快推动工业大突破,借势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支持容百锂电扩能提产,支持巴斯巴、大地和、新蓝辉等企业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发展壮大;着力推动基础材料产业改造升级,促进贵绳集团异地技改搬迁全面完工,加快表面处理园建设投产,进驻装备制造企业达到10家以上。
城镇提升是“强核”的关键。“红花岗区将在多方面发力,让城市既有外在‘颜值’,又有内在‘品质’。”冯俊峰这样说道。
红花岗区将全面推进“四改”(即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和以燃气、给排水管网为主的城市地下管网改造);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教育水平整体提升行动,新增学位1万个以上,实现一高中申创省级一类示范、二高中申创省级二类示范,启动职教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推进区人民医院(经开区新院)、区中医院建设。
提升旅游发展质效,加快推动文旅大融合。围绕“一栋楼”做足文章,加快培育老城文旅融合集聚区,将老城打造成为遵义的红色“会客厅”。盘活百草园、金鼎文旅小镇、海龙温泉闲置低效项目,改造遵义乐园,启动遵义动物园改扩建。
全力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加快市场主体大聚集。今年培育新增市场主体1万户以上,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小企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新增总部企业50家。紧盯305家重点市场主体开展培育,尽可能让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强起来。
招商引资是“强核”的保障。“红花岗区将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提高招商专业化水平。认真研究产业链条,梳理上下游重点企业,实现精准招商。进一步绘制产业全景图、产业链发展现状图,形成招商项目库、目标企业库。提前储备土地、厂房、楼宇等要素,建立资源动态管理库,做好要素保障到位。”冯俊峰说。
与此同时,红花岗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紧盯办事效率低、办事流程长等问题,落实“7×24小时”政务服务站;积极当好“店小二”角色,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市人大代表 朱世斌
当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动机”
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构建“一核两心三带多点”城镇格局,大力推动中心城区强核、城镇扩容提质、都市圈一体融合发展。
市人大代表,汇川区委副书记、区长朱世斌表示,汇川区作为“一核”中的主城区,被市委、市政府赋予了“当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动机’”的重大使命,将在做大做强“遵义都市圈”中打头阵、走前列、做表率,全力建成生态、宜居、好就业的主城区。
汇川区将以遵义城市总体规划为蓝本,坚持做强城区、做特集镇、做美乡村。“按照‘中拓、东进、西联、南优、北融’的城镇发展思路,持续推动城区扩容提质,稳步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确保到2025年,全区建成区面积达56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达56万人,城镇化率达82%以上。”朱世斌告诉记者。
城无产不兴,产无城不立,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必将走向衰落。朱世斌说:“汇川区将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按照‘工业强区’和‘服务业兴区’的思路,坚定不移做强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
在工业方面,全力培育引进优强白酒企业,加快推进“百亿珍酒”“百亿董酒”项目建设,做大夯实汇川区白酒的核心产区地位;充分发挥汇川区先进装备制造尤其是军工装备制造优势,持续完善产业需求及配套,推动集群集聚发展。
在服务业方面,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娄山关、海龙屯景区品牌效应,全力提升汇川区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力推动智慧家居、汽车售后服务、生活物流、品牌餐饮、文化餐饮等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夜间经济”“网络经济”“步行街经济”等,做到游、玩、吃、住、购都在汇川区。
服务是城镇的吸引力,品质是城镇的靓招牌。在推进城镇建设过程中,既要做优“面子”,更要夯实“里子”。朱世斌表示,汇川区将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市管网改造步伐,加大改善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完善市政、交通、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全面提升城市颜值和品位。
同时,持续完善社区服务、生活服务、行政管理等设施配套和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大力实施“教育强区”战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围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抓手,汇川区将积极推动城乡互融并进、协调发展。”朱世斌说,一方面,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产业的壮大、人口的集聚推动城镇空间的扩张、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市政协委员 张国灿
构建联动机制培育增长极
“做大做强‘遵义都市圈’,与贵阳共同唱好‘双城记’。遵义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市政协委员、民进遵义市工委专职副主委张国灿说。
张国灿说,去年2月正式发布的《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遵义主城区为中心,周边一小时通勤范围的仁怀、桐梓、绥阳、湄潭等城市组成的“遵义都市圈”,这为“遵义都市圈”建设作了空间定位和目标定向。
张国灿提出,仁怀、桐梓、绥阳、湄潭一旦成为遵义主城区“卫星城”,将为“遵义都市圈”建设提供空间支撑。但这些城市的城镇化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撤县设区是助推城镇化进程最快捷的途径和最有效的抓手。加快绥阳、湄潭、桐梓的撤县设区工作,大力推动桐梓、绥阳、湄潭的城镇化率尽快提升,将为“遵义都市圈”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提升主城区和“卫星城”城区的互联互通,轨道交通必不可少。张国灿认为,没有轨道交通,将成为都市圈内城市群之间一体化发展的短板和弱项。对此,他建议,构建贯通中心城市主城区并向东延伸至湄潭、向南延伸至播州、向西延伸至仁怀、向东北延伸至绥阳的十字型的轨道交通,成为合理并且必要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
“‘遵义都市圈’的建设,必须遵循主城区与‘卫星城’之间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打破行政边界,强化共商共建共享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张国灿希望市级层面能推动形成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重大项目共推,金融、研发、咨询、法律等现代服务业重大平台共建,对外开放、毗邻合作等重大政策共谋,生态环境、能源节约等重要环节共抓,教育、体育、文化、医疗等重要资源共享,以此构建城乡融合、更高质量的发展机制。
张国灿认为,这样一来,就能形成都市圈联动机制,推动优势产业链圈内延伸,使圈内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更加合理完善,在主城区和“卫星城”之间,在城乡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从而培育更多增长极和动力源。同时,能更好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更好促进“遵义都市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 万岭
精细化管理推动都市圈建设
“这些年来,遵义市的发展可以说是有目共睹,民生事业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得到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相继建成新舟机场、茅台机场,开启‘双机场’模式,随着渝黔快速铁路通车,遵义迎来高铁时代。这些成就,为做大做强‘遵义都市圈’提供了底气和信心。”市政协委员、民盟遵义市委组宣科科长万岭说。
在万岭看来,都市圈既是城市群的核心,也是推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做大做强“遵义都市圈”,是推动遵义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万岭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遵义都市圈”建设为牵引,推动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好就业的新型城镇化,这无疑为遵义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市注重城镇化建设,把城镇建设与做美做靓乡村相结合,推动美丽乡村创建,推动城乡互融并进、协调发展,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不仅如此,还通过以产兴业、以业带镇,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了乡村对城镇的发展支撑力。”万岭说。
如何做大做强“遵义都市圈”?万岭建议,要以人为核心,结合大数据产业增加“遵义都市圈”对人的吸引力,通过大数据平台建立起更加精准、细致的服务体系,便利市民的出行、就医、教育需求,做到人人都能融入遵义、人人都能在遵义享受到便利且高效的生活服务,让“遵义都市圈”成为一个人们来了就不想离开、不愿离开的地方。
“同时,还要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下功夫。”万岭说,硬件方面,要大力推进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加快构建“一核两心三带多点”的城镇发展新格局;软件方面,要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做好社区网格化管理,最大限度整合基层服务管理资源,推动社会治理服务重心下移,全面开展信息采集、矛盾化解、隐患排查、人口管理和便民服务等工作,进一步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用精细化的管理打造美丽幸福新遵义。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