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和省民政厅的支持下,绥阳县开始分三个批次实施“童伴妈妈”项目,截至2022年,共计有31个村(社区)实施该项目。5年来,该县实施“童伴妈妈”项目的村(社区)没有发生一例儿童安全事故。
“童伴妈妈”项目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瞄准儿童福利保障和儿童保护的项目,通过培育乡村女性开展乡村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采取“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以“童伴妈妈”为抓手,以童伴之家为平台,以县级横向联动机制为保障,建立村级留守、困境未成年人监护网络,探索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福利与权益保障的有效途径,保障留守、困境未成年人的权益。
2023年4月,绥阳县实施新一批次“童伴妈妈”项目,涉及12个乡(镇、街道),共20个村(社区)。
走进温泉镇温泉村童伴之家,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和手工作品,墙上挂着童趣盎然的绘画,房间里还有体育用品、玩具和粉色的小凳子。
汪绍敏是该村的“童伴妈妈”,自2018年9月来到这里后,她已经和村里的儿童共同度过了4年多时间。“刚开始我有些手足无措,村里的人不知道童伴之家是做什么的,也没有小孩过来玩,我也不知道怎样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
为汪绍敏答疑解惑的是“童伴妈妈”项目培训团队。按照项目的要求,“童伴妈妈”必须为本村女性,初中及以上学历(以高中及以上学历为主),按照上岗、在职以及骨干类别分别制定方案,并按照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打造课程内容,确保“童伴妈妈”接受有针对性的培训。
经过培训,汪绍敏知道从哪些方面关心孩子,怎样与孩子、家长进行沟通。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每个周末都有很多孩子来到童伴之家,开展月主题活动的时候更是热闹非凡。在这些孩子中,刘小文(化名)给汪绍敏的印象最为深刻。
“我刚认识刘小文的时候,他才读幼儿园。家中父亲去世,母亲出走,他跟着奶奶一起生活,条件艰苦。”回忆起往事,汪绍敏说,刘小文的奶奶担心孩子受欺负,不让他出门,经过多次上门谈心,奶奶才同意他来童伴之家。
2020年1月,汪绍敏了解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政策后,立即请教专业人员、收集相关资料,为刘小文申请补助。在汪绍敏的关爱下,刘小文逐渐打开心扉,在童伴之家交到了好朋友,性格也开朗起来。
“以专业的方式传递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汪绍敏说,做“童伴妈妈”这些年,也让她收获良多。
4月29日,茅垭镇茅垭村“童伴妈妈”刘菲和小助手王家琏一早便来到童伴之家布置活动现场。
“主题活动的形式不设限制,由‘童伴妈妈’自由选择,发挥各自特长。”绥阳县民政局未成年人保护股负责人黄廷维说。
上午9点30分,活动开始,40多个孩子聚在一起,跳舞、绘画、唱歌。熊一帆是小学5年级学生,周末才从县城回到茅垭村,“每周我都要来童伴之家,可以看书、玩玩具、做游戏。”
2019年7月,刘菲第一次来到童伴之家,现在她已经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和孩子们聊天要注意语气和用词,只有真诚相待,他们才会信任我。”刘菲说。
为建立健全儿童关爱机制,绥阳以县级横向联动机制为保障,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主任”的绥阳县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等4个制度,建立村级留守、困境未成年人监护网络,做到“弃婴孤儿有人抚、残疾儿童有人扶、困难儿童有人助、留守儿童有人护、普通儿童有人帮”五个全覆盖。
据绥阳县民政局党组成员、社会救助中心主任梁瑞雪介绍,下一步,绥阳县将把“童伴妈妈”项目纳入县未成年人“七位一体”的保护大局,以童伴之家为圆心,将未成年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特殊保护融入童伴之家日常活动中,真正将保护未成年人理念全方位辐射全村(社区)。
(记者 徐茂豪)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基层党组织全力服务农业生产
下一篇: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 徐飞 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