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频道 > 汇川区 > 最新动态 > 正文

“出山进城”乐开怀

——探访汇川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新生活

2023年01月28日   来源:遵义网    

  1月18日,在汇川区高坪街道学堂堡社区,大红灯笼高高挂,新春的祝福贴上墙,一派喜迎新春的欢乐祥和景象。

  上午10时左右,社区一间办公室内,社区工作人员田小荣正和社区第一书记王其富一起,盘点年终总结,安排来年打算。

  “针对65岁及以上重点群体,共发放防疫健康包205份。”

  “有劳动力家庭2809人,已就业2587人,就业率达92%。”

  除了是社区工作人员,田小荣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021年7月从武汉工程大学毕业后,原本有机会留在武汉工作的她,却选择回乡成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

  从搬迁群众到社区工作人员,身份的转变,也是梦想的启航。

  “社区工作虽然繁琐,但是最能锻炼人,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田小荣告诉记者,曾经在家里最困难、在她最无助的时候,是党的好政策让她顺利完成学业。今后,她希望以自身所学,多为群众干实事、办好事。

  “家里准备年货没有?”“准备了一些。现在的日子好了,买东西也很方便,天天都是过年,年货不用刻意准备太多。”田小荣说。

  有别于城区其他社区,2018年4月设立的学堂堡社区,是一个因易地扶贫搬迁而设立的社区,居住着来自汇川区“八镇一办”的1200余户5200余名搬迁群众。

  搬到新的住所,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如何帮助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新生活,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紧盯‘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以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思想融入、行为融入、生活融入的‘三融入’举措,全力推进环境好、治安好、服务好、风尚好、邻里好的‘五好社区’创建。”王其富一语道出“秘诀”。

  思想如何融入?

  以传统佳节为契机,通过群众会、坝坝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深入开展为民办实事,增强群众归属感;评选先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例,激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行为如何融入?

  积极开展社区美化、绿化、亮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搬迁群众形成自觉爱护环境、养成讲究卫生的生活习惯;修订完善居民公约,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居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四会”制度,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采取集中宣传、法律培训、以案说法等形式,进社区、进楼栋大力宣传各类法律法规,规范大家的日常行为。

  生活如何融入?

  围绕搬迁群众日常生活及就医就学需求,配套建设生活超市、农贸市场、体育场所等便民设施,辖区幼儿园、小学、中学、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应俱全;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加强社区群防群治力量,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充分挖掘区域就业和公益性岗位等就业资源,让更多搬迁群众就业。

  4年多来,随着“三融入”举措的深入开展,激发了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对新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今年50多岁的文连国夫妻都是残疾人,加上无子女,文连国很长一段时间对生活感到无望,“等靠要”思想突出,靠着政府的救济过日子。

  搬到学堂堡社区后,在感党恩、文明素养、安全法制、就业创业“四大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下,文连国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

  “身残志不残,人生亦精彩。”树立了这样的信念,2020年,在社区的帮助下,文连国完成相关技能培训后,带着妻子来到程大包材厂上班,月收入2000多元。

  家门口上班,计件领工资,照顾妻子与挣钱两不误。对于这份工作,文连国很珍惜,也很满足。

  乐业才能安居。就业关系到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也是搬迁群众思想、行为、生活“三融入”的前提。

  王其富告诉记者,学堂堡社区依托“一站三中心”(就业创业服务站、家政中心、护理中心、劳务中心),入户精准了解搬迁群众就业意愿后,针对性地开设家政、护工、砖工、厨师等技能培训,让搬迁群众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实现精准推送就业岗位。目前,学堂堡社区已实现有劳动力家庭户均2人以上就业。

  侯安仙,完成技能培训后在复烤厂上班,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贺现美参加家政培训后自己创业,目前已有固定客源,每月也有3000元的收入……

  从思想到生活的融入,从身体到精神的“进城”,通过系列政策扶持和搬迁群众的不懈努力,学堂堡社区搬迁群众户户有收入,他们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记者 查静)


(责任编辑:何祖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