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电梯生产线一角。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近日,记者走访汇川区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发现,“专精特新”企业深耕专业领域、聚焦关键技术,拥抱智能制造、创新活力迸发,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抗击风险能力更强、发展韧性更足,已成为助力该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专”上花力气
11月12日,搭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作为货运飞船配套产品的供应单位之一,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梅岭电源”)为本次发射任务配套了7种10台箭上锌银蓄电池组及地面充放电设备,实现了高稳定高可靠高性能输出。
作为特种化学电源配套厂家,梅岭电源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特种化学电源科研生产能力,研发产品已多次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北斗卫星导航等工程,产品配套范围实现了“海、陆、空、天、电”全覆盖,在迈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留下了属于遵义的印记。
创建于1965年的梅岭电源,是我国特种化学电源主要研发地之一。从三线企业到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梅岭电源充分发扬“三线精神、一线理念”,练内功、钻技术、做产品,先后攻克锌银电池、热电池、锂亚硫酰氯电池、锂离子电池等多项特种化学电源关键技术,并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发明奖等30余项国家级奖项和100余项省部级奖项,实现了由“专”到“新”的加速发展。
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忠告诉记者,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梅岭电源始终瞄准科技前沿,深化技术创新攻关,不断加快技术迭代升级,加速科技成果落地,引领把握着我国前沿电源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流的技术产品需要一流的人才队伍。梅岭电源以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创新平台,集聚特种化学电源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育领军人才与技术工匠,解决先进化学电源技术难题,打破技术封锁,不断加快“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提高我国化学电源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攻克了特种化学电源关键技术难题30余项,其中8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载人航天工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探月工程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顺利实施。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强大动力,聚焦主业、精耕细作,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质量制胜战略、人才强企战略、数字航天战略,全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不断在补链强链中锻造实力,突破影响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实现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刘忠表示,公司还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占比,进一步拓宽市场空间,努力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国内一流的动力能源高科技企业。
“新”上写文章
创新是企业不断成长的“密码”。眼下,贵州中航电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航电梯”)电梯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正24小时高效运行,智能呼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5G智能工业园区和高速电梯试验塔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上智能机器人高速运转,越来越多的产品出口到东欧、中亚、中东等地……
“安全、舒适、便捷。”在采访中,这三个词被贵州中航电梯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明反复提及。
电梯关系民生。近年来,随着电梯数量快速增长,电梯老化、故障等问题频发,给电梯安全监管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因此,中航电梯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指导生产作业流程,打造出电梯全生命周期智慧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电梯从生产到交付再到运维安全全生命周期的主动监测与管控,以数字化智能化支撑更智慧的安全体系,有效预防安全事故,提升用户乘梯感受。
“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电梯物联网,可实现数据实时交互与协同管理,不仅能在日常监管、质量管理、设备使用寿命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监管,有效控制各环节质量、成本等,还能适当延长电梯的维保周期,做到‘按需维保’,更好地节约人力成本。”中航电梯技术员宋中焱告诉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胡明说,作为生产制造型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是公司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公司一直积极引才引智,统筹健全“引育用留”全链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创建人才基地、建立后备人才库等措施加大公司人才培养力度,已培养出3名全国技能标兵、4名全国技术能手,在连续八届全国电梯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卓越成绩,并成功蝉联2018、2019、2020三届“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电梯技能大赛冠军,公司还先后被评为贵州省电梯产教融合人才基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中心、电梯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心等。
“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重点培育企业,以及当地政府在政策扶持、金融助力等方面的贴心之举都让公司的发展信心更足。”胡明表示,中航电梯将坚决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努力把新国发2号文件的政策红利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持续增强“专精特新”发展能力,提升效能、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始终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早日实现“打造国际一流电梯企业”的美好愿景。
“育”上下功夫
深耕专业领域、聚焦关键技术。如今,在汇川区,一批又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企业崭露头角,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截至目前,该区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小巨人”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25家。
近年来,汇川区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积极鼓励、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以服务夯实营商环境,凭实招助推产业发展,打好赋能组合拳,确保惠企政策红利落到实处,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让“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根更深、叶更茂。
该区工业经济局还组建党员服务专班,多次深入“专精特新”企业走访,从政策宣讲、人才培引、金融服务、市场开拓和数字化赋能等方面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精准化服务,并协助更多中小企业准确掌握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认定工作申报流程及要求,持续推进相关培育工程,积极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为更好地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我们还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邀请省级以上专家进行辅导服务,目前已为企业培训经营管理人才近百名。同时,还开展‘专精特新万企行’活动,对区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走访,深入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积极为每家企业纾困解难。”汇川区工业经济局民营经济股负责人李必琴说,截至9月28日,该局已协助全区“专精特新”企业申请补助资金2460万元。
据悉,该局还将结合我市制定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工作方案》,鼓励政策性投资担保机构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进一步指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并运用区内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开拓市场,扩宽营销渠道。此外,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技术(产品)研发中心,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采用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加强装备、原料、工艺的集成和优化,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国家驰名商标。
在政企双向奔赴下,越来越多中小企业脱颖而出,踏上了“专精特新”新赛道,点燃了汇川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记者 赵婧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开展“助力企业守法经营、防范涉企经济犯罪”宣传活动
下一篇: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