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坝乡谢坝村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王颖 摄) |
正安白茶基地。 |
九道水风光。 |
正安吉他文化展览馆。(杨媛媛 摄) |
正安县城新貌。 |
十年,既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正安在这十年的时间轴上,留下了脱贫攻坚的深深印记,镌刻着乡村振兴的坚实步履。十年砥砺奋进,十年山乡巨变——
回首往昔,十年间,从以脱贫攻坚总揽全局到以高质量发展总揽全局,正安人走过了一段又一段极不平凡的旅程。
十年间,正安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同心同向,战天斗地,克难攻坚,主攻贫困,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正安特色的脱贫之路,向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至2019年底,正安县17个贫困乡镇和9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298户12803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全部实现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2020年3月,在贵州省16个深度贫困县中,正安县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
奋勇前行,阔步振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正安县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以赴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在希望的田野上释放乡村振兴的无限动能……
金秋十月,正值方竹笋的采摘季,在新州镇顶箐村连片的竹林里,密密麻麻的方竹笋破土而出,笋农们穿梭在竹林中,忙着采笋、剥笋、装袋、装车,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新州镇顶箐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合发展方竹产业。目前,我们村共有3万余亩方竹林,方竹笋年产量达600余吨,每年可增收400万余元,带动200余人就业。”顶箐村第一书记刘健告诉笔者。
放眼珍州大地,48万亩特色方竹林均已进入采摘季,辐射带动了2.8万余人增收致富的方竹笋产业,为正安县产业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
在珍州大地,产业振兴的另一个“绿色引擎”——白茶产业进入了“养精蓄锐”期。当前,全县31万亩茶园中,18万亩白茶茶园正处于秋冬管护时节,茶农们忙着对茶树进行修枝、除草等管护工作。来年春天,这辐射带动茶农5.5万户20万余人增收的绿色产业,将持续释放出推动正安产业振兴的巨大动能。
方竹笋产业、白茶产业,是正安县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形成的“1+2+N”的产业发展格局的构成之一。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为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十年间,正安县以“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为抓手,全力推动吉他工业发展快速突破,构建吉他工业、吉他文化、吉他旅游“三位一体”新格局,为正安县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2013年,正安县主打“乡情牌”实施“凤还巢”计划,引回了在外乡友返乡创业,带来了第一条吉他生产线,在黔北大地书写出“从无到有”的工业故事。
回来一家企业,集聚一个产业。
十年砥砺前行,正安县吉他工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126家吉他及其配套企业汇聚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年产吉他600万把,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60亿元,辐射带动了1.5万余群众实现稳定就业,被评为“全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就业试点县”,吉他产业集群发展经验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荣获了“中国吉他之都”美誉。
如今,全世界平均每7把吉他中,就有一把来自正安县——这个世界最大的吉他制造基地。
近十年的发展,吉他不单是一个增收产业,随着“吉他五进”活动的深入推进,在正安,“人人都会弹吉他”的氛围日趋形成,街上随处可见的吉他元素,吉他旅游也在不断完善。如今,吉他文化、吉他旅游正与吉他产业同频共振,奏出了正安发展的动人乐章。
吉他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群众就业提供了空间。
“我现在是一名‘正安吉他工匠’,熟悉吉他制作的上百道工序,每个月能拿到6000多元,比在外务工强多了。”娜塔莎吉他制造企业的车间主管韦会勤向笔者介绍。
在正安县,像韦会勤一样在吉他生产一线的“正安吉他工匠”有1万余名,他们用双手制作的一把把吉他,运往世界各地,也用双手实现了增收致富。
十年砥砺,孜孜无怠。十年来,正安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工业经济亮点纷呈,农业发展成果丰硕,服务业加快发展,珍州大地户户有增收产业,人人有致富门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135亿元,年均增长9.5%,增比进位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县域第二方阵前两位,推动正安高质量发展。
十年间,珍州大地上变的不只是产业,城乡面貌也焕然一新。
“务工的地方隔家5分钟的路程,不用到沿海城市,也能每月拿到三四千元的收入。政府还出资帮助我们修建庭院、装路灯、硬化路,住得也和小洋房一般样,日子别提多美了!”作为这十年间正安城乡变化的见证者,谢坝乡谢坝村村民李晓明感触颇深。
“十年前,从市坪乡到正安县城要三四个小时,企业来了一批、走一批,直言交通不便不利于企业发展。现在好了,桃花源记4A级景区就在家门口,高速路通了,出门就是硬化路,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看到家乡的变化,我果断返乡创业,种植羊肚菌。”作为家乡变化的见证者,市坪乡龙坪村村民谢勇笑着告诉笔者。
其实,66万正安人都是正安城乡面貌变化的见证人和受益者。
十年来,正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打通对外大通道”“加快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开放通道越来越便捷,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银百(正安段)、务正、正绥、正习高速相继建成通车,累计建成各类公路4871公里,路网密度位居全市第一,“三纵两横一环”的公路骨架网和“1小时交通圈”初步形成,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部通了硬化路,城乡通达程度大幅提升。
十年来,正安县共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8万余户、投入资金4.7亿余元。建设传统村落2个,投入资金70万元;省级示范村落1个,投入资金190万元;农村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成绩显著。
如今,放眼望去,珍州大地的村庄里、田野上,乡村振兴“四梁八柱”基本构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老百姓的张张笑脸,成为画卷中的“点睛之笔”。
十年成绩的取得,正安并非“孤军奋战”。
2013年2月,根据党中央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由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其中上海市杨浦区对口帮扶遵义市湄潭、正安、道真三县。
2021年自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遵义市正安县签订《东西部协作框架协议》,确定广东省横琴办、深合区执委会(澳门)共同帮扶正安县。
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对口帮扶单位帮助正安引进了一个又一个增收项目,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输入正安,一拨又一拨的人才走出大山,一轮又一轮的帮扶资金注入正安,山海相牵,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山海情,为正安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了源源动力。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征程,正安县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先机,继续举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杨媛媛)
(图片除署名外为“微正安”提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栉风沐雨践初心 砥砺前行续华章
下一篇:绥阳:奋楫笃行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