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图片新闻 > 正文

“乡愁播州”展新姿

2022年10月21日   来源:遵义网    

黔渝高铁跨乌江。 (朱小松 摄)

播州区三合镇刀靶移民安置点。 (刘明佐 摄)

卓豪农业辣椒加工车间。 (朱小松 摄)

杭瑞、贵遵高速龙坑立交桥夜景。(播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十年,一个跨越历史的时间维度。

  十年,一段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

  十年,一份满载硕果的民生答卷。

  处于黔中经济区和黔北经济协作区核心区域,贵州“金三角”战略腹地的播州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忠诚履职,坚持红色传承,加快绿色发展,精心描绘出一幅“乡愁播州·产城新区”的高质量发展画卷。

  日前,笔者深入播州区,追寻播州区飞跃发展的轨迹,记录“乡愁播州·产城新区”高质量发展成就,展示播州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 

  打赢“四场硬仗”

  精准扶贫成效入选典型案例

  家住播州区洪关苗族乡小坝场村四组的村民鲁子江说,没有政府的扶持就没有他今天的幸福。原来,鲁子江曾在挖煤时大腿骨折,其子患脑瘤。2014年被评定为贫困户,经过政府帮扶和自身努力,他和儿子的病治好了,一家4口通过打工获得稳定收入,脱了贫,并盖起了两层的平房。“四五年了,我家每年都要杀一头300多斤的年猪。”鲁子江开心地笑着说。

  在脱贫攻坚战中,播州区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打了“四场硬仗”,“四场硬仗”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80个。建成通村公路1187公里,通组公路1153公里;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8个、搬迁3629户14891人;开展就业培训2万余人次,实现就业创业7145人,就业率达92.7%;累计资助困难学生40.98万人次、发放资助金3.61亿元,办理助学贷款2.78万人次、发放贷款资金2.05亿元;建村卫生室522间,配备乡村医生631人,实现所有行政村村卫生室达标;改造人居环境1.4万户,实施农村“厕所革命”13.2万户。全区实现了行政村通动力电和光纤网络、饮水安全全覆盖。

  像鲁子江一样,通过扶贫走上幸福路的,该区有24225户87625人。到2019年底,该区6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标签。

  播州区的精准扶贫经验故事在央视播出,两次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枫香镇花茂村减贫做法入选《2019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团结村驻村工作队事迹入选国务院扶贫办《驻村帮扶典型案例(集体篇)》。

  这些荣誉、做法、经验……载入了播州区发展的史册。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021年,播州区政府工作报告有这样的表述: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部分核心指标进入全省前列,综合测评位居全省第五位;先后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县、全国产业百强县和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行列。

  十年间,播州区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农业板块:继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之后,辣椒种植面积、生猪出栏量、生态渔业产量居全省第一。

  工业板块:苟江(和平)经开区获批增量配电试点、国家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福鑫钢铁、正合铝业成长为贵州“双百强”企业。

  第三产业:播州区荣获“中国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标地”称号;花茂村、团结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苟坝创新区获“新时代中国最具品质旅游景区、中国最佳文旅融合旅游景区”等称号。

  位于播州区的苟江(和平)经开区是省级经济开发区,2020年被评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近十年来,该开发区累计投入资金207亿元,新建27.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

  目前,新建的标准厂房已成功孵化艺森源、精科信、华富天、宏仁包装等规模以上企业24家。

  2012年以来,播州区围绕经济建设抓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建设面积由2015年的67.9平方公里拓展到100.5平方公里,转移农村人口5.6万余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38.76%提升到53.89%;建设“四纵六横两环”内联外通城市网络,22个安置还房项目建设有力推进。

  累计投资13.2亿元,创建鸭溪镇杨柳村等美丽乡村示范点77个,惠及农户6.2万户24.1万人;建成中小型水库4座,治理病险水库18座;新建和改造变电站8座;建设通信光缆3万公里,行政村光纤覆盖率达到100%,4G网络实现镇(乡)全覆盖。

  县城、集镇、村社处处建起城乡文化广场。美丽乡村持续升级,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建设小康寨102个,改造人居环境14517户,实施农村危改11454户、整治透风漏雨农村老旧住房4282户,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100%行政村通油路、通客运和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

  荒山变青山

  青山变金山

  洪关苗族乡小坝场村党支部副书记孙光启向笔者讲述了太阳坪的生态变迁故事。

  2015年前,小坝场村不少农户将养殖的牛马羊放养到太阳坪山上,数月后,青草就被吃光。2015年,洪关苗族乡实施风力发电项目,发现山上有一片片的映山红。乡党委、政府经深入研究后决定:保护映山红,发展旅游业。

  随后,洪关苗族乡实施保护中开发战略,扩大小叶杜鹃种植,引种玉簪花、白马桑、茶花等获得成功。昔日的荒山顶披上绿装,现在有映山红约5000亩、玉簪花约5000亩、茶花约300亩。

  至今,景区累计投资达1.2亿元,陆续建设了斗牛城、玻璃观景台、大喇叭等景点,增加秋千、蹦极、山顶露营等项目。还挖掘了斗牛、踩山节、对山歌等苗族文化风情项目。2018年太阳坪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2021年获国家AAAA级景区,景区开建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旅游创收3000余万元。

  太阳坪的变迁,是播州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该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近五年完成绿化造林40余万亩。

  污染治理力度空前。近五年投入资金16.6亿元,完成上级排查交办的整改问题99个、信访投诉件249件;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5座,实现镇(乡)全覆盖;深入落实“河长制”,实施长江流域十年禁渔。

  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全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出境监测断面水质实现100%达标;城区空气质量日均优良率达98.8%。

  茅台循环经济产业园1000万方天然气、8万吨有机肥项目全面投产,省委改革办将其作为循环产业典型经验报中央改革办。

  民生答卷暖人心

  群众幸福指数大提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播州区各级干部执政为民的铮铮誓言。这些年来,播州区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投入资金,建设不断加快,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近五年来,该区投入资金23亿元,完成市二十一中、市二十二中整体搬迁,实施全面改薄(改造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5个,新(改)建学校7所,增加学位3万余个,补充教师1863名……

  近五年来,该区投入资金7.9亿元,建成一批医疗卫生基础工程。区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楼投入使用,区疾控中心完成整体搬迁,19个乡镇卫生院、113个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及区域紧密型医共体实现全覆盖。

  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就业9.38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6.3万人。

  苟坝会议会址、杨辉墓成功申报全国文保单位;《花繁叶茂》《天渠》等电视剧在央视播出,进一步讲好了播州故事,传播了播州好声音,传递了播州正能量。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筑牢强基固本战斗堡垒

  十年来,播州区守正笃实、强根铸魂,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

  播州区委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政治巡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巩固。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凝聚力和服务群众能力不断提升。近五年来,该区新发展党员1900余名,创建达标支部1330个,获得省级以上表彰人员39名、单位20个,其中花茂村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样板示范点”称号。

  播州区在全省率先创新“村务员”改革选人用人机制,聘用村务员1100余名,实施“双培养”工程培养人才1200余人,中国改革报整版报道播州区村务员改造的做法和经验。平正仡佬族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

  大潮激荡,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播州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高质量建设“乡愁播州·产城新区”的宏伟蓝图中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 

  (蒋侠)


(责任编辑:何祖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习水:酒旅并举 富民强县
下一篇:山水作笔织锦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