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自治县涪洋镇小坪村生态鱼养殖项目。 |
丰乐镇茶坪村养殖蛋鸡助农增收。 |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大坪街道敬贤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棒球生产车间里生产。 |
务川自治县镇南镇务正道煤电铝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氧化铝厂一角。 |
十年风雨耕耘,十年砥砺奋进,迎来华丽嬗变。
十年前,地处武陵山脉的务川自治县,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出行难、居住难、入学难、饮水难、就医难、就业难等贫困问题曾深深困扰着这片土地。
那个时候,务川山高路远,田地里只有水稻、玉米、烤烟“老三样”,薄弱的基础设施一直是挡在务川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
十年来,务川人民苦干实干、赶超进位,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年间,务川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5亿元增至95.72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从1.5亿元增至6.4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9800元、4200元增至36796元、13479元,13个贫困乡镇、6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251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并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
举全县之力攻坚克难
基础设施建设是务川脱贫攻坚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务川举全县之力,攻坚克难,打好基础设施堡垒战,大力实施美丽乡村行动,攻克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短板。”2014年初,务川决策层掷地有声地说。
2016年起,务川累计投入资金150亿余元实施交通三年大会战,打响了消除交通瓶颈的攻坚战。
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入组路、产业路等,从尘土飞扬的泥土路、砂石路,到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柏油路,再到快速顺畅、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务川用6年时间,实现了全县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大关,基本实现乡乡通二级公路,村村通油路,组组通硬化路,初步构建起了“20分钟城区、1小时县域、3小时县外周边”的综合交通路网格局。
公路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交通运输业也实现了长足发展,务川汽车客运二级汽车站、农村渡口、旅游码头、便民停靠点、便民公交车站等一个接一个建成并投入营运。
令人欣喜的不只是交通畅达,在水利方面,务川累计建成了石桠子电站、高升电站、冉渡滩电站、沙坝电站,建起了岩溪水库、茅天水库、双岔河、龙洞湾、三叉河水库,并新建、改扩建安全饮水项目2028个,率先建成全省喀斯特地貌“自然能提水”项目8个,彻底解决“人在山上旱、水在沟底看”的工程性缺水问题,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彻底解决群众饮水难题。
不仅如此,务川电力、通信、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同步发力,全县统筹加大建设和投入力度。全面实施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农村安全稳定用电问题全面解决;建设了各乡(镇)村寨的通信基站,农村通信网络、电视网络“户户通”实现全覆盖;打造了大坪、镇南等特色集镇;建成龙潭、桃符、珍珠溪等美丽乡村示范点254个。
县城破旧木房、老旧小区,被一个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小区所取代,新增城镇人口5万余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9.34%。县城区规划面积从12平方公里扩展到了26平方公里,老城“老”得有文化,新城“新”得有气象,小城镇“小”得有特色,城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初步形成城有品位、镇有特色、村有乡愁的发展格局。
从“老三样”到“新三化”
在该县镇南镇务正道煤电铝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每天近百辆货车排队等待装货,厂区大门口,各类货运车辆进进出出、川流不息。
务正道煤电铝循环经济工业园是2010年招商引资落地的新型工业化项目之一,该项目依托务川已探明的1.54亿吨铝土矿资源发展铝工业。
作为务川第一批招商引资入驻企业,铝工业产业园区是务川十年工业发展“蝶变”的缩影。
“这些年,务川发展迅速,给我们企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遵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海军说,短短十年间,整个工业园区道路变得四通八达、宽阔平坦,综合配套设施一年一个新变化,要素保障也越来越完备。
一业兴百业旺。截至目前,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有16家。以氟钡和铝产业为主导产业,推进工业集聚发展,务川氟钡新材料产业园落户务川,涪洋生态产业园路网基础配套建设全面启动,24家企业顺利入驻大坪绿色产业园,花椒、蜂蜜、百合粉、冰糖大蒜、草食蚕等83家仡佬族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逐鹿市场。务川工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量质齐升,新型工业化正在逐步形成。
新型工业化是在新时代发展起来的“新三化”之一。一直以来,由于基础设施缺失,务川的工业、旅游业发展几乎为零,商业也不发达,当地农民只靠水稻、玉米、烤烟“老三样”维持生计。
穷则生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务川自治县在攻克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时,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抓好战略机遇期,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文旅产业化发展。
文旅产业化是未来极具潜力的重点产业。2007年以来,务川在紧邻城区的具有700多年历史的龙潭古寨保护性开发建设“仡佬之源”景区,发掘保护仡佬民族文化瑰宝,建成了丹砂文化的丹堡院落、非遗展演体验场所九天水榭、地方特色民宿丹砂驿站、集忠孝义文化于一身的申祐祠、仡佬传统技艺百匠园等景观景点,修通了旅游公路,每年举办仡佬族祭天朝祖节、仡佬族吃新节等民族节庆活动。
“仡佬之源”景区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武陵山十佳文旅融合景区”称号;龙潭仡佬古寨先后荣获“贵州省20个重点民族文化村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贵州省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等多张名片;仡佬族祭天朝祖节被列为国家优秀民族节庆;仡佬族吃新节被国际节庆协会列为中国最具特色的21个民族节庆之一;高台舞狮、打篾鸡蛋、三幺台等民俗文化纷纷走向世界。
山水是“本”,文化是“魂”。有文化作支撑,务川依托13万亩栗园草场、燕龙山国有林场等生态资源和九天母石、洪渡峡谷、高峰石林、七柱山等自然风光,大力深入实施“文旅+”“+文旅”行动,开发集康养休闲、游憩观光、文化创意、乡村民俗、生态农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避暑度假旅游产品,融入黔渝文旅融合示范带,打造黔北渝南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区,不断推动建成全国仡佬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
“老三样”被“新三化”取代,农村环境好了,群众的收入高了,日子过得很舒适。“现在大变样了,出行方便,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在家乡发展水果、蔬菜产业,收入也不少。”蕉坝镇茶坪村茶园组村民沈先怀说,如今硬化路组组通、水泥路户户连、自来水家家进、小康电村村通、网络全覆盖,每家都有10亩左右柑橘,收入也不错,幸福感很强。
从“困于深山”到高质量发展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2016年,务川上下吹响了决战贫困的号角。全县组建战区指挥部、村级指挥所和驻村工作队,形成上下联动、立体高效的指挥调度体系,全面配齐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采取“2+N”模式选派县乡干部全脱产驻村包组,实现干部对农户责任包保全覆盖。
全县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排出时间表、路线图、挂出作战图,攻克难关;全县干群万众一心,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用苦干、实干、巧干、真干,以钉钉子的精神,攻克一个个难关。
该县石朝乡曾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素有“苦甲黔北、穷甲黔北”之称。“石朝不脱贫,我们不下山!”干部们纷纷向县委立下了军令状。
说到做到,干部们在石朝乡一住就是三年,三年里,每天深入田间地头,与老百姓话家常,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传授致富技能,带领群众围绕项目建设、人居环境改造、六项小康行动计划实施等开展工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围绕“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发展模式,选准香榧、金银花、中药材、车厘子、辣椒、黄花、黄豆等长短配套产业,形成“一村一特、一户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构建起了人均1万元的产业支撑体系,让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翠绿色的“金山”。
同时,该乡还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优势,打造石朝天坑、高峰石林、大漆香榧生态旅游风景区,吸引游客来纳凉旅游,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如今的石朝乡,二级公路、水泥硬化公路早已通到村村寨寨、田间地头,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正在兴起,曾经的“苦甲黔北”已成了城市人眼中的“世外桃源”,每逢夏秋季节,各地客人纷纷到石朝旅游打卡。
十年顽强拼搏,十年砥砺奋进,十年风雨兼程,务川摘下了“贫困帽”,与全国同步实现了全面小康,但是务川的逐梦之旅并没有停歇。
务川在全省率先建成8个喀斯特地貌“自然能提水”项目,城乡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逐步完善市政设施功能,美化亮化城市环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全省文明城市”,入围“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该县坚持以“两山论”为引领,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实施水土保持工程12.84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44%;空气质量连续5年保持优良,成功创建一批“省级生态乡镇”。
依托厚重的仡佬民族文化和旖旎的自然风光,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之一”等众多名片,务川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以仡佬文化旅游核心厚植文化优势、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业态,带动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务川将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朝着党的二十大定下的目标,站在新起点,阔步新时代,感恩奋进,勇担使命,续写务川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王 峰)
(本版图片由务川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