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媒体看遵义 > 正文

遵义市积极开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作用发挥“一助三融入”行动——3.3万名新就业群体成基层治理生力军

2025年03月11日   来源:遵义网    

11.jpg

  随着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迅速崛起,如何服务好新就业群体、如何才能让新就业群体更好地融入基层治理中,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近年来,遵义市委社会工作部积极开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作用发挥“一助三融入”行动,凝聚新合力、汇聚新动能,编织出一张覆盖广泛、温暖人心的社会服务网络,为新就业群体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空,让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和谐融入社会,为基层治理与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多部门协调解决“进门难”  

  新就业群体主要包括平台经济从业者、自由职业者、个体经营者、家庭从业人员以及其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这五大类,其中,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网络主播、网约送餐员等,都是平台经济从业者,是新就业群体的典型代表。  

  “我从事外卖员已经5年了。”遵义市外卖员陈冲说道,前几年,他负责的辖区内有些小区出于安全保障、有序管理等方面的考虑,不让外卖员进门,这给自己与客户带来了不便。  

  遵义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通过调研了解到,部分小区物业对快递员、外卖员进门上楼没有具体管理规定或不够规范,快递员、外卖员追求配送效率,易发生车辆刮蹭、乱停乱放等情况,影响社区、楼宇管理秩序。  

  为此,红花岗区印发《关于开展新就业群体友好关爱行动的十五条措施》,从信息友好、设施友好、关系友好、制度友好等层面多维度破解新就业群体迫切关心的“进门难”“停车难”“找路难”“充电难”等具体问题,通过健全区域门牌标识信息、绘制骑手友好地图、优化小区进门流程、建立“红城驿站”“外卖员之家”等服务,现已建设一批友好社区、友好商圈、友好楼宇。  

  美团红花岗区蔺家坡站点负责人张安波说:“红花岗区作为中心城区,订单量非常大,现在很多小区都提供有外卖送餐专属通道,划定了骑手专属停车位,有了绿色通道,大家再也不担心外卖不能及时送到客户手中的问题了。”

11.png

  外卖员利用在同心驿站休息的时间了解相关政策法规。  

  收集“微心愿”聚合力 

  “新就业群体的朋友们,你们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服务一方百姓,温暖一座城市……欢迎您到居住地或者工作地社区报到。”绥阳县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LED显示屏、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线上线下引导新就业群体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报到。同时,还收集“微心愿”,助推动员党员、社会志愿者、爱心商企等认领与帮扶。  

  汇川区成立快递员临时党支部,建立“1+3+3”联系机制(1名支部书记联系3名以上党员快递员,1名党员快递员分别联系3名快递员),坚持党建带群建,发挥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团结凝聚职工作用,利用工作例会、培训会等,组织党员开展学习教育、意见征集、团建等。  

  新就业群体有着分散化、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工作地点不太固定的特点,怎样把这个群体汇聚起来,引导其健康发展?为此,遵义市委社会工作部积极探索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着力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遵义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每季度开展1次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调研摸底,掌握新就业群体从业人员情况。目前,已推动互联网行业、货运行业、外卖行业等多个行业成立党组织,越来越多新就业群体加入党组织。  

  截至目前,全市成立新业态工会组织40多个、流动党员党支部40个。目前,遵义市拥有新就业群体约3.3万人。 

  服务“暖新”聚人气  

  “以前天气热就在树荫下歇歇脚,天冷了就到银行网点坐一会儿,还总担心影响人家工作。现在好了,累了就进驿站,这是属于我们‘小哥’的家。”已从事快递工作近4年的黄坤说道。  

  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曾经是困扰新就业群体的几大“痛点”,遵义市充分整合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人驿站等阵地资源,通过建设“红城驿站”,成功解决了以上难题。  

  中午订单送完后,黄坤直接走进红花岗区万里路街道洗花井社区的“红城驿站”,驿站内配套了沙发、饮水机、充电器一应俱全,还配有安全骑行、普法维权等报刊书籍。  

  “大家既可以在这里放松歇脚,也可以学习充电。”黄坤说。 

  在遵义市红花岗区,为新就业群体打造集休息、阅读、充电等一体化的“微笑小屋”“小哥驿站”“户外劳动者综合服务站”等各类“红城驿站”,通过“两微一端”发布VR全景“红色地图”指引,实现一图导航、一键到“家”。  

  遵义市全力打造“红城驿站”“司机之家”等重点服务项目,用心用情推出一揽子关爱举措,累计建设约270个功能优良的“暖心驿站”,目前,约2万人次享受暖心服务,1400余名新就业群体人员获得免费体检。  

  “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跟到哪里。”遵义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县(市、区)积极搭建自有“暖新”服务体系,极大地满足新就业群体需求,增强了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  

  治理“融新”聚实效  

  遵义市充分发挥快递员、外卖员走街串巷、熟悉地理人情的优势,引导他们在城市管理、政策宣传、食品监管、环境保护等方面当好“宣传员”“监督员”。  

  红花岗区组建“小巷红管家”“红城小蜜蜂”等志愿服务队19支,鼓励新就业群体通过“平安巡”“随时报”等方式,及时收集上报市容市貌、公共设施、园林绿化等各类问题。同时,实施“流动网格员”配送服务区域“划区定岗”制度,在商务楼宇、消费商圈、小区岗亭等新业态聚集地设置“流动站点”,引领和凝聚新就业群体在网格治理、志愿服务、文明宣传等工作中创造更多价值、贡献更大力量。  

  播州区依托“快乐帮”志愿服务活动,新就业群体在送餐过程中,发现社区飞线充电、非机动车乱停、井盖破损、下水道外溢、路灯不亮等问题,通过“随手拍”“随时报”方式,向主管部门、社区及时反映相关问题257条,化身“流动网格员”,共同维护社区秩序和良好环境。  

  汇川区引导新就业群体当好文明“宣传员”、社情“直报员”、应急“先锋侠”、邻里“守望员”,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其中,为51名快递员、网约司机等颁发兼职网格员聘书,参与基层治理52次,“随手拍”上报隐患33条,协助消除安全隐患5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紧盯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发展变化,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关爱,提供优质服务,更好地激发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参与基层治理的活力,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遵义市委社会工作部“两企三新”党建工作科科长张顺遥说。


(贵州日报)

编辑:陈娟 

编审:陈开艳、欧阳博婧

总值班:邹杰、余春玉



(责任编辑:陈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