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复在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上设立汇川区。
2004年6月18日,汇川区正式挂牌成立。自此,开启新的历史篇章。
二十年来,汇川区开拓创新,蹄疾步稳,屡创佳绩,开放创新形成新格局,城乡建设实现新拓展,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是建区之初的11.8倍。
二十年日新月异
走进位于高坪工业园区的贵州中航电梯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航电梯”)生产车间,只见机器人挥舞着长臂井然有序地工作,科技感十足。电梯物联网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实时远程监控电梯运行和故障报警情况。
汇川区建区同年,贵州中航电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8年以前,中航电梯产值不足2000万元、净资产负债6万元、濒临破产。
为摆脱困境,在汇川区“退城进园”号召下,中航电梯大力实施易地技改,在新厂打造智能化生产线,加大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自主研发智能电梯、电梯物联网、智能变电系统及智能高低压成套设备等。
“中航电梯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思维和科技创新。”该公司总经理胡明说。
如今,中航电梯已成为贵州省内唯一一家集电梯设计、制造、销售、安装、维保、改造为一体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拥有专利技术200余项、人才储备300余名,还与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建筑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实现产值超5亿元。
中航电梯实现华丽蝶变的二十年,也是汇川区加快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二十年。(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建区之初,汇川区便立足发展基础,研判发展形势,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强区”,拉开工业发展大幕。
二十年间,汇川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充分发挥“1+9”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优势,紧紧围绕“装备制造突首位、优质烟酒展优势、绿色食品带乡村、数据能源引未来”的产业发展定位,构建起“1+3”现代产业体系,奋力推动工业大突破。
梅岭电源助力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出征;群建精密“小齿轮”在“祝融号”火星巡视探测中为“天问一号”保驾护航;航天新力完成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首件制造;航天天马焊接技术助力长征六号成功发射一箭20星……
外贸经济迸发新活力,2023年,16家企业产品远销欧美、南美、中亚等海外市场。
汇川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67家、科技创新平台100个、科技创新人才团队61个。
二十年来,汇川工业成绩亮眼。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76.81亿元,同比增长1.5%,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大关,居遵义市第二;规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6.3亿元,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量居遵义市第一。
二十年欣欣向荣
从团泽镇至山盆镇自东向西的九个镇(街),9万余亩高粱茁壮成长,串起白酒、包材等百亿大产业。
汇川区充分发挥“赤水河流域特色产区”比较优势,以贵州珍酒和贵州董酒两大龙头企业为引领,辐射带动区内中小白酒企业发展,推进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汇川区立足城郊型农业定位,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稳步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能,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
遵义劳仑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育苗科技范十足,大大提高了土地含金量;泗渡农场开启数字化耕作,农产品质与量双提高;团泽镇三联村小麦全程机械化收割,农业生产降本增效……
目前,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3万亩。
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为汇川农业注入智动力。
2023年,汇川区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7.96%以上。
汇川区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形成了粮食、高粱、油菜、商品蔬菜、山桐子、烟叶和畜牧渔业的“6+1”农业产业发展特色。
聚焦“6+1”农业产业布局,汇川区围绕补链延链强链,壮大经营主体,通过招商引资、本地培育等方式,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88家、家庭农场64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
山海携手育出“太空水稻”,板桥镇林下天麻富民“生金”,松林镇籽粒玉米产量创全省新高……汇川区农业年年有新收获。
2023年,粮食播种达44.1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46.65亿元,是建区之初的10倍。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汇川区深入推进市级、区级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促进乡村整体协调发展。
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7.62%,农村公路好路率达91.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全区30户以上自然村寨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100%,村(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满意度达100%。
和美乡村,宜居城镇。汇川区的街道小巷干净整洁,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城市公园绿意盎然,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文明风尚蔚然成风……
自2004年建区以来,汇川区紧盯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聚焦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让群众生活幸福美好。
翻开汇川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篇章,150余个城建项目相继落成,618条城市道路交织成网,74条背街小巷扮靓城市“颜值”,1712.75万平方米绿地点缀城市生活,45个城市公园星罗棋布,港澳、广珠、苏福、古城林达商圈四足鼎立……
“这几年,我们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了。”家住汇川区天安星园小区的居民陈新华说。
二十年百花齐放
居住者悦,远旅者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助推下,汇川区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10余张国家级名片。
如今,这座黔北小城,正以崭新之姿迎接八方来客。
汇川区以娄山关、海龙屯两大金字招牌为核心,精心谋划特色旅游线路和文旅项目,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康养等领域深度融合。
六月的汇川,欣欣向荣。红色景区娄山关,人来人往,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逛文创园区,观三线旧址;登海龙屯顶,宿山间帐篷;游美丽乡村,赏娄山云海;尝农家美食,品民俗文化;玩潮流商圈,享人间烟火……
每个人都能找到喜欢汇川的理由。
文旅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汇川区对旅游产业化的孜孜以求。
建区二十年来,汇川区深挖底蕴,聚力创新,突出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紧盯旅游产业综合实力、旅游产业经济效益“两大提升”,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大力实施经营主体培育、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盘活闲置低效项目攻坚“四大行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建区以来,A级景区从0增加到5;相继建成乡村旅游村寨6个;上榜“2022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海龙屯历史文化旅游度假区入选贵州省文旅融合创新提名示范项目;板桥镇荣获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
如今的汇川区,红色旅游持续升温,文化旅游生机勃勃,乡村旅游花繁果硕,文体旅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教育、医疗、就业……每项都是群众的幸福所系。建区二十年来,汇川群众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圆了“幸福梦”。
业在汇川,繁荣兴旺。实施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精准化、智慧化“五化”服务机制,有目的劳务用工、有组织劳务输出、有针对就业推荐“三有”就业保障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达70.58%,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学在汇川,优教护航。探索集团化办学,创建“1+N”体育特色学校,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1.6%,学前教育逐步实现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中考成绩连续十年居遵义市第一,高考一本上线率连续6年正增长。
养在汇川,有医所靠。与贵州航天医院组建第二城市医疗集团,汇川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分别牵头组建医共体。全区乡镇卫生院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医保“乡村通”“15分钟服务圈”全面启动建设,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位居全省第一。
征途如虹,接续奋斗。新时代新征程,汇川区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步履铿锵,未来可期。
陈娟 记者 涂林念 郑海海
(责任编辑:袁丹)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会议
下一篇:遵义会议精神历久弥真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