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时政新闻 > 正文

回味遵义

——遵义高质量发展见闻

2024年10月14日   来源:遵义网    

9月24日至26日,中国报业协会六届四次理事会暨遵义高质量发展党媒大调研活动在遵义举行。来自全国百余家主流媒体的170多名代表,齐聚转折之城遵义,共同探讨党媒高质量发展之路,共谋媒体助力地方发展之策。

  行进在黔北大地,自然风光、特色产业,红色史诗、绿色画卷,令人回味无穷。

  酱香

  滔滔赤水河,昼夜不停息,一路奔腾向前。赤水河谷适合各种微生物繁衍、活跃,为遵义白酒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青山绿水环抱处,酱香美酒正芬芳。

  赤水河边,酒类企业座座林立、厂房鳞次栉比,升腾的酒雾弥漫飘香。茅台、习酒等酒类企业红红火火,厂区内制曲、生产、包装齐头并进,工人下沙上甄、灌瓶装箱,一派繁忙景象。

  考察团先后走进汇川区、仁怀市、习水县、桐梓县的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成义烧坊、中国酒文化城、贵州汉台酒业有限公司、贵州国台数智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习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娄山关酱香白酒产业园,生产车间里酒甑热气腾腾,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在贵州,90%的白酒产量和产值集中在遵义。数据显示,2023年遵义实现白酒产值1264.8亿元,以茅台集团为龙头的白酒企业“舰队”逐渐建成,习酒、国台、珍酒、董酒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

  百舸争流、抱团出海。

  这背后,是遵义按照“生态引领、品牌带动、集约规范、特色发展”思路,实施明星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扶持计划,坚持抓大、扶中、推小,确保每一滴酱香白酒纯正与卓越的生动实践;是遵义加强产品溯源、落实和推进“年份酒”制度化建设的规范管理;是遵义创造健康的市场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坚定信心。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从遵义开始,沿512公里赤水河两岸,神奇的“白酒经济带”一直引人瞩目。在右岸,茅台、习酒蜚声中外;在左岸,郎酒、泸州老窖等川字号的酱酒同样洞藏陈香。

  而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白酒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在遵义率先践行。

  以“转”赋能——自动封箱、自动贴标,AGV搬运、智能堆垛……习酒集团打造了“5G智慧仓储+数字化工厂”。

  用“新”引领——国台酒业集团坚持守正创新,历经6次技术创新迭代,在智能酿造和新型工业化探索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创新引领酱酒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的新模式。

  多“链”发力——推动以高粱为主导产业的一产农业现代化,以酱香型白酒为核心的二产新型工业化,以旅游、包装、物流为代表的三产服务业。

  ……

  围绕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遵义正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形成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互补、整体协同发展的白酒产业生态体系。

  辣香

  生态贵椒,香辣天下。

  400多年前,辣椒便从拉丁美洲漂洋过海传入中国,在贵州生根发芽,彼时人们创造性地以辣代盐,开启了中国食用辣椒的先河。康熙六十年编成的《思州府志》记载“海椒,土苗用以代盐”。

  400多年种植的历史,独特的生态、气候和环境优势,孕育了贵州辣椒香辣协调、品味温醇的优异品质。截至今年6月底,当地辣椒种植面积499.46万亩,预计全年产量保持在700万吨以上。

  长期“优胜劣汰”和遗传变异,产生了丰富的辣椒品类,贵州现保存了3080份省内外辣椒育种资源。其中,遵义朝天椒等地方特色名优辣椒品种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农以种为先。

  2019年,遵义率先实施“辣椒换种工程”,到2023年累计完成131.8万亩,基本形成了中部区域以朝天椒为主的干制和加工辣椒原料产业带,东部区域以团籽椒、二荆条为主的泡椒原料产业带,北部和西部区域以朝天椒、线椒为主的鲜椒产业带。

  2019年8月17日,在第4届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开幕式上,世界辣椒联盟授予遵义市“世界辣椒之都”荣誉称号。

  遵义市虾子镇,是全国最重要的辣椒集散交易中心之一,是遵义重要的辣椒产、学、研基地。

  “今年朝天椒类亩产量2200斤以上,鲜食类辣椒的亩产量达5000斤左右,又是一个丰收年。”遵义辣椒智慧产业园管理人员韩锋说,在遵义,从事辣椒加工的规模化企业有120多家;在虾子镇,年干椒交易量50余万吨,交易额近100亿元。

  “中国辣椒,遵义定价,集散虾子,买卖全球”的格局已逐步形成。

  得益于贵州辣椒“香、辣、油、亮”的独特品质,“老干妈”“贵三红”“苗姑娘”等成为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辣三娘”“南山婆”“黔小妹”的知名度、美誉度持续释放。

  高品质走出去,高质量引进来。每逢辣椒上市的季节,遵义新蒲新区的中国辣椒城总会格外热闹。越来越多的椒农、辣椒经纪人、贸易经销商、辣椒食品企业汇聚于此,感受生态贵椒的魅力。2024年,中国辣椒城市场交易量预计将达到35万吨,交易额预计约72亿元。

  清香

  茶园翠滴,竹林摇曳。在遵义考察期间,空气中始终飘逸着盈盈的草木清香,如同畅游在一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美画卷之中。

  先看“万亩茶园翻碧浪”。

  遵义市湄潭县的低矮丘陵地貌上,一行行茶树依丘顺势,逶迤而去,铺展开来,从万亩茶海里拔地而起的观海楼上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绿涛延绵。

  湄潭全县茶园面积60万亩,是“全国茶叶百强县”。今天,这里不仅是名满西南的生态旅游景点,一年四季,游人如织。春看茶树染绿,夏读群山葱茏,秋阅山间披霜,冬赏茶海雪原,醉了游人,富了茶乡。

  近年来,当地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在做大做强茶叶一产、二产的同时,加快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打造了中国茶海等一批茶文化标志性景点,将小小的叶子,打造成为绿山富民的大产业。同时立足自身茶产业基础,瞄准新式茶饮赛道,进一步提升夏秋茶综合利用率,拓宽茶叶增收链,促进茶园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2023年,湄潭县茶叶产量达7.2万吨、产值75亿元。春、夏、秋茶的产量占比分别为46%、31%、23%。如今,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年产量16万吨,茶叶产值达172亿元,涉茶综合产值超过300亿元,茶产业带动90万茶农增收致富。

  再说“曾游竹海未能忘”。

  遵义赤水,中国有名的“竹乡”。自乾隆年间黎理泰带着毛竹举家扎根赤水,闽竹由此落户黔北,繁衍为如今延绵132.8万亩的竹海,竹农人均竹林面积7.4亩,居全国前列,高达82.51%的森林覆盖率更使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以竹为居、以竹为食、以竹为业……近年来,赤水坚持厚植“竹优势”、坐拥“竹之海”、做全“竹链条”、做强“竹经济”,莽莽竹海成为产业发展之基,青青翠竹成为富农、强工、促游、兴文的重要载体。

  目前,赤水每年可采伐楠竹1500万根、用于制造竹浆的杂竹原料100万吨、各类竹笋15万吨;已有竹类加工企业达170多家,初步形成竹建材、竹装饰、竹工艺品、全竹造纸、竹家具和竹笋加工等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产品,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3年,当地实现竹产业产值81.3亿元,竹业综合收入超GDP总量一半以上,农民收入50%以上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竹业。

  青青翠竹,拔节而成,向“新”生长。

  在“双碳”探索进程中,竹林碳票的诞生成功将竹林资源变成了资产。2022年10月,贵州省首张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正式发行。据赤水市林业局测算,2021年启动森林碳汇开发以来,符合森林碳汇开发的森林面积约150万亩,以30年计入期算,可固碳约9000万吨,价值约45亿元。

  芳香

  遵义会议、苟坝会议、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娄山关战斗……474处长征遗址遗迹、2000余件藏品,作为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城”,遵义拥有丰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伟大转折地”“省域副中心”,这是遵义这座城的历史地位和战略定位。近年来,遵义深入挖掘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砥砺前行。红色文化在这里开花结果,成为推动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考察团走进遵义,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座遵道行义的文明之城、充满青春活力的梦想之城、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

  在城市,以“四民社区·美丽城市”创建为载体,遵义打造“安、便、乐、康”的和谐宜居环境。鼓励引导社区发掘历史文化,打造小区微景观、微广场、微角落,逐步让社区焕发人文气质,赋予时代精神,彰显文化底蕴,从文化空间上共筑居民的价值共同体。

  在农村,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为载体,遵义分类实施、分步推进村容村貌改善,突出地域特色、留住田园乡愁,不搞“千村一面”,让黔北乡村处处花繁叶茂。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解题”思路中,遵义始终坚持真理、开拓创新,用一处处产业集群、一个个重大项目,串起这座“红色之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遵义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放产业和开放环境。

  随着贵州乌江集装箱航线(余庆—重庆)正式开航,黔粤通道“遵义号”陆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营,全市大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健全,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支点作用愈发凸显。

  遵义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十大工业产业”为支撑,以“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为牵引,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连续三年进入数字城市全国百强榜。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

  在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指引下,遵义各族人民群众正坚守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遵义篇章。

  今日之黔北大地,青山藏不住,红绿正芳华。

  (甘肃日报记者 曹剑南) 


(责任编辑:袁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