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暑度假到贵州
首页 > 专题 > > 哨溪村 穷山村变身“绿富美”

哨溪村 穷山村变身“绿富美”
2021-07-20 15:17:30   评论:0

  凉爽的微风、古朴的民宿、碧绿的湖泊、芬芳的花朵……沿着青石板铺成的小道,游客们三两作伴、四五成群,穿梭在余庆县白泥镇哨溪村河滨景区“桃李居”民宿,尽享避暑的悠闲时光。

  “我们按照‘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将家里闲置的空房以每年15000元的价格租给旅游公司改造成民宿。我们还返聘到民宿工作,不仅老宅旧貌换新颜,每月还有2800元收入,日子过得比以前强太多了。”饶平英和她的同事一边整理客房卫生,一边高兴地说。

  曾经的河滨是个山多地少的山村,农作物产量低、收入少,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赚钱,成了一个落后村。如何让贫瘠土地焕发生机?2016年来,哨溪村党支部大胆尝试,通过引进余庆交投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立足湖畔度假、休闲运动、山水观光、科研科普为一体的黔北民宿定位,规划建设面积95公顷、水域面积34公顷的3A级景区,打造出让游客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余庆坊·河滨”,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致富之路。

  盘活的是资源资产,收获的是信任信心。村党支部立足河滨景区的生态优势,采用“旅游+N”的方式,将土地流转、高端民居、村集体经济、农村电商、农民就业、地方文化、特色餐饮等进行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

  “我在这里开鱼馆很多年了,以前生意不好,三五天才来两桌人吃饭是常有的事。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体验乡村旅游,每天都有五六桌,有些客人来晚了还没位置。”河滨鱼馆的老板何国值笑呵呵地说。

  住高端民宿,品乡土美食,河滨景区的打造,还为周边群众带来了经济收入,他们纷纷在自家房屋门前支起摊位,卖起了凉米皮、手搓冰粉、酸梅汤、自助烧烤等特色小吃,深受广大游客青睐,“旅游+N”已成为带动村里发展的引擎。

  河滨发生的变化着实让当地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乡,着手经营山沟沟里的“诗和远方”。

  哨溪村种植大户李林勇和数十名村民辞掉了在福建、广东的工作,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了家乡发展500多亩皮球桃产业。这几天,李林勇正忙着将采摘的新鲜皮球桃打包,然后搬上秤台称重。再过几个小时,这些桃子就将发往全国各地。

  “李林勇家种了120亩皮球桃,除了卖给外来客商,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也可以进园采摘,体验农事乐趣,年收入很不错。”谈及如今村民们的生活,村党支部书记吴登武喜上眉梢。

  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村党支部还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皮球桃、脆红李、苦丁茶3个主导产业,土地流转率达80%以上。    (记者 杨刚)

  记者手记: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乡村美景受到越来越多都市人的青睐,哨溪村正是瞅准这一时机,将土地流转、高端民居、村集体经济、农村电商、农民就业、地方文化、特色餐饮等进行融合发展,既能吸引市民前来感受田园生活,又能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可谓一举两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曾经贫穷的哨溪村以旅游为媒,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昔日的荒山荒田,如今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当地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金光大道。  


错误报告  分享到: